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内容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分析】一、教学提纲(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2)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是客观的(1)真理的概念。(2)真理与谬误。(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具体的。(2)真理是有条件的。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主体的限制。●认识客体的限制。(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的无限性。●认识的主体──人类世代的延续性。●认识的基础──实践的不断发展。(3)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实践在发展。●真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超越自身。二、结构分析及教学建议(一)本课的逻辑结构第五课讲了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人能够通过意识认识世界,这一课紧接着就要分析人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第六课的内容设计为两个框。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理解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实践中来。本框分为两个目。(1)第一目,实践及其特点。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实践的定义──实践的两层基本含义──实践的三个特点──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2)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本框设计了三个目。(1)第一目,真理是客观的。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真理的定义──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第二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人不怕犯错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3)第三目,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本目旨在让学生懂得,实践是不断向前推进的,人的认识也在不断向前发展,人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二)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操作建议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第一目,实践及其特点。这一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这个探究活动列出三种观点,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比较三者的不同之处,从中谈谈自己对于实践概念的理解。这一探究活动有难度,希望老师帮助学生一起分析。最后让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与动物的活动有着本质的差别,实践活动不是理论的活动,也不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观念的活动,而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2)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目设计了四个探究活动。第一个研究活动,主要是为了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工具等手段,同客观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从中获得对于事物的认识。在品尝西红柿等的过程中,人们借助于“品尝”这样一个实践活动,使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从而达到对于西红柿等的认识。从这一事例中让学生体会,人的正确认识到底是从哪里来的。第二个探究活动引入恩格斯的一段话。第一句话可以由老师告诉学生,认识是从实践中取得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推进认识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第二句话,物理学和力学的发展也是依赖于工业、农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因此,古代天文学、力学和数学都是在实践需要的背景下产生,这些只要求学生作大致了解即可,不需要深究。第三个探究活动,引《庄子·齐物论》中“是非莫辩”的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家通常用与“非”相对立的“是”来表述事物的真理性。认真阅读这段话,让学生讨论,在你我之间是否能够判断是非,请一个第三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