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逻辑矛盾与哲学上所说的矛盾的区别。学会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观察和思考问题。【教学重难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即矛盾着的双方,如瓦斯虽然是可怕的矿井杀手,但同时也是一种非常洁净的能源;被誉为“拇指经济”的短信服务业,深受消费者欢迎,但在带给消费者种种快捷的同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短信陷阱”。请学生分析一场精彩的足球赛中包含哪些矛盾现象?(如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慢……等。)这些矛盾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主观强加于客观事物的,矛盾具有客观性。从前有个楚国人拿着矛和盾在大街上叫卖,“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能穿过任何坚固的东西。”“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没有任何利器能穿透它。”旁人问:“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样?”楚人张口结舌,无言以对。为什么楚人受到他人的讥笑?(楚人关于矛与盾的说法出现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是一种逻辑矛盾。)我们不能把哲学上讲的矛盾同逻辑矛盾混为一谈。逻辑矛盾只存在于人类思维中,辨证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矛盾。逻辑矛盾是主观的,是由人的主观认识造成的,辩证矛盾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判断下列是属于逻辑矛盾还是辩证矛盾?“每个同学都是三好学生又都不是三好学生”、“每个同学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矛盾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那么它体现了事物自身的一种怎样的关系?展示漫画《他敢剪吗?》,设定拿剪刀的人为甲,另一个人为乙。甲要剪乙头上的绳子说明什么?(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矛盾双方是对立的。)甲要剪乙头上的绳子,请问甲敢剪吗?为什么?(甲和乙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两者的命运统一于一条绳。剪之你死我亡,一绳系两命。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离开其中的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矛盾双方是统一的。)假设甲或乙利用力的作用左右摇摆,想去抓住对方的绳子,到对方那一头去和对方在一块,行吗?会导致什么后果?(不行。矛盾双方的对立一旦消失,矛盾双方的统一也会随之消失。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是不可分割的。)因此,矛盾是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事物自身既指事物内部,又指事物之间。存在于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叫事物的内部矛盾。存在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叫事物的外部矛盾。2、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矛盾本身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基本属性,即统一属性和对立属性。如果将磁条从中间折断,磁条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哲理?(N极所在的截断处始终具有S极的属性,S极所在的截断处具有N极的属性。磁条无论怎样截断,N极与S极始终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说明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始终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也正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之一。)生物中存在的“变性”现象,说明了矛盾双方的什么特点?(这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也是矛盾同一性的另一种表现。)P68探究——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共同发展,猫和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哲学上讲的对立和斗争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同学之间的冲突、邻里之间的纠纷以及政治领域中阶级之间的斗争是否是一回事?为什么?生物的遗传特性使生物界的物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个体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形成新的物种。遗传、变异的这种差异性也是哲学上所讲“斗争”的一个具体表现。理论专家们在学术上不同观点的争鸣、讨论同样也是“斗争”的具体表现。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哲学上的“斗争”,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是对一切具体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斗争的概括和抽象。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