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七课《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鲍瑞蓉全课概述第二单元分析了“投资与创业”,解决了“谁来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本课分为2个框题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新课标要求阐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一)知识目标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教学重点、难点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PPT)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件上的材料——广东GDP(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亿元超过台湾。让同学们大概了解现在我省的总体经济状况,也就是我们的“大蛋糕”大概有多大。接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6页“南岭村”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生产决定分配,再大的“蛋糕”,也要选择合理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进而导入新课。(二)进行新课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为主体(PPT)[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6-67页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还有思考67页框题的两个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PPT)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原则)。教师点拨: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教师活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教师总结(PPT)(2)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第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PPT)[教师活动]: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中如果实行平均分配会出现什么后果?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如果实行平均分配,必然导致“懒汉”的出现,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和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缓慢,最终导致共同贫穷。[教师活动]:可见,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既是客观经济条件的要求,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也体现了优越性。(3)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教师总结: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