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横峰中学人教版必修四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识记:(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观的◇理解(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二、【重点、难点】: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三、【辅助教学】:ppt四、【教学过程】:第二框题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探究提示:(1)《易传》这句话揭示了自然界运动的规律性。(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2.什么是运动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课堂探究:(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探究提示:设置这一探究栏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究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弄清运动的主体是物质。(1)不能。(2)没有。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总之,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教材引用恩格斯的名言深刻揭示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或者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课堂探究:(1)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1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探究提示:教材设置这一栏目的目的是引导我们深刻体会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没有。(2)此观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大雁塔和故宫处于相对静止之中。(1)静止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这一问题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是因为,学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维,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对于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容易区分;但对事物既是什么,又不是什么,样,又不这样,则难以理解。如运动就是运动,静止就是静止。对静止是运动的状态就难以理解,不易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物质永恒运动的前提下,并不否认物质世界存在着状态,但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具体分析如下:①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绝对性是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一切物质都自始至终贯穿着运动。运动是由物质内部的固有矛盾推动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②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也就是说,静止不是绝对不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不显著的运动,因而是相对的。静止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就特定的运动形式而言,某种事物在一定的空间之内,不具有某一特定的.运动形式便是静止。例如坐落在地面上的高楼,相对于地面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相对于座位,身体在一定时间之内保持静止状态等。其二,就事物的性质而言,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虽然仍属于量变阶段,但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暂时具有质的相对稳定性,从而就显示出静止状态。例如人在其一生的几十年中,尽管由儿童一少年一青年一中年一老年不断变化,但由于仍是处于他本身,所以,这个人在死亡之前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此处,教材在“相关链接”栏目中批判了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如克拉底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