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导学案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和“行”这种文学体裁。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3、背诵全诗,了解和学习描摹音乐的手法,体会诗中出色的音乐描写。4、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知识回顾】1.一词多义。言①感斯人言。(名词,话。)②凡六百一十六言。(名词,字。)③自言本是京城女。(动词,说。)命①遂命酒。(动词,吩咐,命令。)②命曰《琵琶行》(动词,命名,题名。)数①使快弹数曲。(数词,几。)②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暂①凝绝不通声暂歇。(副词,暂时。)②如听仙乐耳暂明。(副词,一下子,忽然。)拨①转轴拨弦三两声。(动词,拨动。)②曲终收拨当心画。(名词,拨子,弹奏弦乐所用的工具。)2.古今异义。(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后一年。(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古义:于是写了;今义:连词,表示原因。“长句”古义:唐代习惯把七言诗叫做长句;今义:长句子。(3)整顿衣裳起敛容。古义:整理;今义:整治,治理。(4)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年纪大了;今义:排行第一的。(5)铁骑突出刀枪鸣。古义:突然冲出;今义:超出一般。(6)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刚才;今义:朝前面。(7)如听仙乐耳暂明。古义:突然,一下子;今义:暂时。3.词类活用。(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遂命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3)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重”“轻”均带宾语,作动词,看重,轻视。4.特殊句式。1(1)送客湓浦口:省略句,省略虚词,于。同时是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湓浦口送客。(2)转徙于江湖间: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江湖间转徙。(3)感斯人言:被动句,意思是:被这个人的话感动。(4)本长安倡女:判断句。本来是长安倡女。(5)使快弹数曲:省略句。使其快弹数曲。【合作探究】1.诗人为何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并在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湿青衫?明确: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夜晚,诗人怀着与朋友“醉不成欢惨将别”的心情“忽闻水上琵琶声”。听琵琶声叹息是因为琵琶女声情并茂的弹奏技艺打动了诗人。当诗人听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以后更加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琵琶女的遭遇又使诗人想到了自己。悲人,怜己,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从而很自然地自叙了贬居江州的凄苦生活和郁闷心情,揭示了彼此产生感情共鸣的思想基础。尽管诗人与琵琶女的社会地位、生活道路和生活态度不同,尽管他们素昧平生,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者的感受却是相通的。第一,彼此都自京都沦落江州;第二,彼此都怀才不遇(名艺人——大诗人);第三,彼此都有着不幸的遭遇(年长色衰嫁商人——才华横溢遭贬谪),过着孤寂的生活(守空船-酒独倾);第四,诗人是琵琶女的知音(弹出幽愁暗恨——尽通曲中之情),失意者同病相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既表现了诗人对琵琶女遭遇的无比同情,更表达了对自己因忧国忧民而被贬的怨愤。正因为如此,在最后重听了琵琶女的弹奏之后,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荡,怜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以致悲怆满怀,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这“泪”,既是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又是对当时社会抛弃人才的控诉。2.诗中多次出现“江月”意象,找出相关诗句,简要分析对江月的描写有何作用?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