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课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课型讲授新课时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2、理解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形式,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难点按劳分配的内涵与原因,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形式与意义板书设计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按劳分配为主体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的内涵1、按个体劳动者成果分配2、按劳分配的原因2、按生产要素分配3、按劳分配的意义①生产要素的含义②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步骤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引入新课讲授【活动1】在一个小集体里,在粥的总量不够的情况下,简单讨论公平“分粥方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为主体⑴按劳分配的内涵“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理解按劳分配内涵.【思考1】按劳分配的前提、尺度、对象、结果分别是什么?【思考2】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在社会现实中“分配对象”与我们这里理论有无差异?你知道原因吗?【思考3】在公有制范围内能不能“不劳不得”?追问:能否“有劳动能力者不劳不得”?通过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本节课的热情,并得出“分配制度对于个人生活、生产效率、社会发展极其重要”的结论,并以此引入本节课题。通过3个由浅入深、由课内到课外的思考题来引导学生加深对内涵的理解。并得出结论“按劳分配体现着社会主义性质”更深层次把握按劳分新课讲授⑵按劳分配的原因【活动2】阅读拓展阅读材料,理解按劳分配的原因。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可能性)②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现实性)③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必要性)投影展示我国分配制度变化的大概历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锅饭式的“平均分配制度”八九年代至本世纪初的“职称工资制度”今年开始的“绩效工资”制度【思考4】如果“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会导致什么结果?平均主义必然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导致人人不努力工作。这种平均主义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会导致普遍的贫穷。【思考5】“职称工资制度”的科学性和局限性是什么?【思考6】“绩效工资”的工资制度先进性和优越性分别是什么?⑶实行按劳分配的优越性(意义)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多种分配方式⑴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含义:是同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个体劳动者运用自已的生产资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个人收入。【思考7】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和按劳分配有什么不同?农民耕种收入属于什么分配形式?按劳分配是以公有制为前提的对公有制劳动成果的分配关系。离开了公有制和联合劳动,便不存在共同所有的产品,也就根本谈不上按劳分配。个体劳动者的收入虽是劳动所得,但是,他们是自己占有生产资料,自产自得,即按照自己产品的价值,直接从市场取得收入(扣除生产成本和上交税金外即为自己的劳动收入)。个体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不仅与自己的劳动相联系,而且受他们拥有的生产资料多寡优劣的影响,这与按劳分配也是根本不同的。⑵按生产要素分配。①含义:所谓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所必须具备的因素或条件。它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机器设备,技术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