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必修3高端实时备课——以文化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例【贺】一线教师对于备课、上课并不陌生,几乎每天都在进行,可以说备课、上课是一线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形式。对于这么熟悉的工作,我们还需要研究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现在国际、国内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对教育发展与教育培养人的方式提出新的要求,高中课程改革在我国逐步推进,课程标准、教科书相继出来,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使得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上课的实际效果。然而,上课与备课是紧密相联的,备课是上课的准备,上课是备课的表现,在上课前,教师的准备越认真、越充分,对于上好课肯定是越有益处、越有帮助。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做的到位、设计合理,注意协调课堂教学的诸多要素,整合多种教育教学资源,这样的教学设计,它的预期目标才会充分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才能真正有效。所以,备课不是简单地写出一节课的文本东西,实际上是教师将自己对一节课的理解与教学目标的要求,融合贯通起来进行思考与行动的实施过程的结果,当然是一种事先的考虑,是预期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实际上需要思考许多问题。那么备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思考的是什么呢?【赵】教学设计的精心、合理、得当首先表现在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教学设计中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是重要的备课环节。教学目标也可以称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体现课程目标的要求,但是它比课程目标具体、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课程改革实施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规定了思想政治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而课程性质及课程理念必须通过课程目标实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目标,教师备课时一定要心中有“标准”,这个标准不能带有“随意性”,教师在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必须以课程目标为方向,把课程目标中的总目标、分类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构成目标系统,在课程标准的方向与框架内,“具体与灵活”的确定教学目标。这是备课中,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要做到的。课程改革中,高中思想政治课程采取模块形式进行教学,分成必修课与选修课两部分。每个部分中又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设置四个模块,《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课是文化生活模块中的一课,它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与文化生活模块的课程目标是一致的。教师必须在准确把握文化生活模块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具体细化传统文化继承的教学目标。【樊】文化生活模块设计的思路比较清晰,一共四个单元,前两个单元是从一般意义上讲述“文化是什么”,“文化为何发展、如何发展”。后两个单元讲述中国文化,“怎么看待中华用心爱心专心文化”,与“怎么开展文化建设”,环环相扣逻辑体系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赵】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规定了教师确定《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课的目标方向。在思想政治必修四个模块中,属于文化生活部分,在文化生活的四个单元里,隶属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可以出现目录树,标出这节课的位置)。教师确定本节课的位置,也是梳理了教学的逻辑关系,在系统中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子目标,也就是课堂教学目标,第四课的教学内容需要两课时,一个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一个是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可以看出这里的主题词是两个,一是继承、二是发展,本节课重点是讲第一个主题——继承。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传统文化面面观——传统文化在今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每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从题目可以清楚看出,第一部分以学生了解、理解传统文化多样性为主,可以选择图片、照片、媒体介绍、学生活动等完成,充分调动课堂多种要素,以丰富、大量、具体的感知材料,让学生知道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第二部分需要明确传统文化的两种不同作用,教师不需要讲的过多,学生认知即可。学生在这部分的学习,为下一步的形成对待传统文化正确态度奠定基础。第三部分在前两个的铺垫与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态度,教师应该注意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态度,并且知道怎样看待、对待传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