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7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74页第二篇化学治疗药物一、目的要求了解化学治疗的概念、发展史。掌握化学治疗的常用术语,化疗药物的作用机理,病原体的耐药性产生、机理和预防措施。二、教学时数1学时三、教学内容化学治疗的概念、简史。药物-病原体-宿主三者间的关系。抗菌药、抗生素、抗菌谱、杀菌药、抑菌药、最小抑菌浓度、最小杀菌浓度、抗菌药物后效应,抗菌作用协同及拮抗、化疗指数、耐药性的概念。细菌的结构和功能。抗菌药的作用机理:抑制细胞壁合成(细胞壁合成简介,作用于各环节的药物)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蛋白质合成简介,不同药物的作用环节)影响细胞膜功能,如多粘菌素,制霉菌素和二性霉素B影响叶酸代谢或其他关键物质代谢。影响核酸合成。细菌抗药性的严重性,类型,机理及预防。第六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目的要求掌握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基本结构,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作用机制,抗菌谱和适应症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青霉素G、抗青第2页共74页第1页共7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74页霉素酶青霉素及广谱青霉素的特点,熟悉三代头孢菌类的代表药及其特点。二、教学时数3学时三、教学内容1.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类抗生素,包含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和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环是其功能基团。2.青霉素G钠盐或钾盐粉末在室温下稳定,但水溶液极不稳定,可分解失效并可生成青霉素裂解酸及青霉烯酸。青霉素G是一种抗菌谱较窄的杀菌性抗菌素,对G+菌,G-球菌,螺旋体及放线菌有效,其抗菌机制在于其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后,抑制细菌的转肽酶,阻断多糖肽链的交叉连结,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并触发细菌自溶素活性,促进菌体的自溶而死亡。头孢菌素的作用机制与青霉素G相似,只不过其结合青霉素结合蛋白质的数目和结合力不同。青霉素对繁殖旺盛的细菌作用强,不受脓液和坏死组织的影响,但对G-杆菌作用差。有些细菌可对青霉素产生抗药性。抗药性可因细菌产生了可以破坏β内酰胺环的β-内酰胺酶,PBPs数目的改变、对药物的亲和力降低或细胞壁内的自溶酶不被激活等原因。青霉素G钠,钾在酸性环境中不稳定,不宜口服给药。肌内注射吸收好,广泛分布于体液和组织,但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和细胞膜。几乎不被代谢,主要由肾小管主动分泌排泄,t1/20.5~1.0小时。第3页共74页第2页共7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74页普鲁卡因青霉素G和苄星青霉素t1/2长,但浓度低。青霉素G主要用来治疗敏感病原体引起的感染。过敏反应,特别是过敏性休克是青霉素类的不良反应。其原因是青霉素的降解产物。因此在用青霉素制剂前要做皮肤试验,阴性反应者可用,但要于注射后观察20分钟。发生过敏性休克要立即抢救,包括im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吸氧,输液,给肾上腺皮质激素。3.口服不耐酶青霉素有青霉素Ⅴ、非奈西林、丙匹西林等,抗菌作用弱,用于轻度感染。抗青霉素酶青霉素为人工半合成品,如双氯西林、氟氯西林、氯唑西林、苯唑西林等,主要用于耐药的金葡萄球菌的感染。广谱青霉素抗菌谱广,但不耐酶。氨基青霉素有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可口服吸收,它们对G-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有效;羧基青霉素素有羧苄西林、替卡西林在酸性环境中不稳定。对变形杆菌、绿脓杆菌有效;酰脲类青霉素有美洛西林、哌拉西林、呋苄洛西林、阿洛西林等抗菌谱最广、抗菌作用最强是治疗G-杆菌严重感染的重要药物。4.头孢菌素为以7氨基头孢烷酸为主核接上不同侧链而制成的半合成抗生素,含有β内酰胺环,作用机制同青霉素。目前已有四代头孢菌素,第一、二、三代的抗菌特点,临床应用及毒性各有特点,总地说来,对G+菌作用依次减弱,对G-作用依次增强,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依次增强,肾毒性依次减弱。第三代头孢菌素可透过血脑屏障。第四代头孢菌素对G-菌作用更强,对G+菌作用较第三代强第4页共74页第3页共7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页共74页头孢菌素与青霉素可有部分交叉过敏反应。5.其他β-内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