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B级能力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题3分,共24分)1.用加热法可以分离的一组物质是()A.氯化铵和消石灰B.碳酸氢铵和过氧化钠C.氯化铵和氯化钠D.氯化铵和碳酸氢钠解析:此题考查物质的分离与提纯,除要考虑铵盐受热分解、铵盐和碱的反应外,还需考虑其分解产物是否与另一物质发生反应等。铵盐可与碱反应,因此选项A在加热时发生反应2NH4Cl+Ca(OH)2=====2NH3↑+2H2O+CaCl2,不能用于分离;选项B的NH4HCO3受热分解,且产生的H2O及CO2能与Na2O2反应,也无法达到分离的目的;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Na2CO3、CO2、H2O,CO2、H2O逸出无法得到NaHCO3,故D项无法达到目的;对于选项C,NH4Cl受热分解后可从体系中脱离,遇冷又重新化合为NH4Cl晶体,从而达到与NaCl分离的目的。答案:C2.近年来,冠以“绿色”的新概念不断产生,如绿色食品、绿色材料、绿色能源、绿色化学等,这里的“绿色”是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象表述。“绿色化学”要求从经济、环保和技术上设计可行的化学反应。据此,由单质镁制硝酸镁的下列4个方案中,你认为可行而且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方案是()A.Mg――→Mg(NO3)2B.Mg――→MgCl2――→Mg(OH)2――→Mg(NO3)2C.Mg――→MgO――→Mg(NO3)2D.Mg――→MgSO4――→Mg(NO3)2解析:A项中有氮氧化物生成,D项有SO2生成,产物为污染性气体;B项比C项方案复杂,浪费原料较多,C项方案最好。答案:C3.现有25mL2mol·L-1Na2CO3和75mL1mol·L-1的稀盐酸:①将Na2CO3溶液缓缓滴到稀盐酸中②将稀盐酸缓缓滴到Na2CO3溶液中,在标准状况下产生气体的体积情况是()A.均为0.84LB.均为0.56LC.①>②D.②>①解析:①将Na2CO3溶液逐滴加入到盐酸中,开始时,HCl过量,有关反应为:Na2CO3+2HCl===2NaCl+CO2↑+H2O1mol2mol22.4L0.05mol0.075molV1生成CO2的体积用HCl的量计算:V1==0.84L②将盐酸逐滴加入到Na2CO3溶液中,开始时,Na2CO3过量,反应分两步进行:Na2CO3+HCl===NaHCO3+NaCl1mol1mol1mol0.05mol0.05mol0.05molNaHCO3+HCl===NaCl+H2O+CO2↑1mol1mol22.4L0.05mol(0.075-0.05)molV2生成的CO2用剩余HCl的量计算:V2==0.56L,所以V1>V2。答案:C4.如下图,在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3、②NO2进行喷泉实验,经充分反应后,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A.①>②B.①<②C.①=②D.不能确定解析:设烧瓶容积为VL,装有NH3,将全部被液体充满,c1==mol·L-1;装有NO2,将被液体充满,c2==mol·L-1。答案:C5.根据下列实验事实,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气体――→品红溶液退色结论:原气体一定是SO2B.气体――→气体――→白色沉淀结论:原气体一定是烃C.某溶液――→冒白雾――→白烟结论:原溶液一定是浓盐酸D.某溶液――→红色结论: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3+解析:A项Cl2也能使品红退色;B项中CO也会产生此现象;C项浓HNO3也有此现象。答案:D6.在淀粉碘化钾溶液中加入少量次氯酸钠溶液,并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溶液立即变蓝,在上述溶液中加入足量的亚硫酸钠溶液,蓝色逐渐消失。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氧化性:ClO->I2>SOB.漂白粉溶液可使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C.向氯水中加入亚硫酸钠溶液,氯水褪色D.次氯酸钠可以与亚硫酸钠共存解析:在酸性条件下次氯酸钠转变为HClO,HClO氧化I-生成I2,淀粉遇I2变蓝色。I2和亚硫酸根发生氧化还原反应,A、B项正确。C项中氯气和亚硫酸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氯水褪色,正确。D项NaClO具有氧化性,不能与亚硫酸钠共存。答案:D7.浓H2SO4在下列反应中,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的是()①Cu+2H2SO4(浓)=====CuSO4+SO2↑+2H2O②C+2H2O(浓)=====CO2↑+2SO2↑+2H2O③2FeO+4H2SO4===Fe2(SO4)3+SO2↑+4H2O④Fe2O3+3H2SO4===Fe2(SO4)3+3H2O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浓H2SO4在反应中表现出酸性时硫元素化合价不变,硫元素仍以SO形式存在;表现出氧化性时硫元素化合价降低。由以上反应知,C+2H2SO4=====CO2↑+2SO2↑+2H2O中硫元素化合价降低;Fe2O3+3H2SO4===Fe(SO4)3+3H2O中硫元素化合价不变;而Cu+2H2SO4=====CuSO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