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结题报告2010-07-1717:26:49“新时期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4年度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04-00-03)。自2005年1月开题至今,历时两年半,完成预定研究任务,现作结题报告如下:一、课题的提出(一)现实依据及必要性1.从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看,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学生道德行为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外开放,既给青少年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了解世界提供了条件,又难以避免地面临国际敌对势力利用各种途径向我国青少年进行腐朽没落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社会全面改革,组织形式、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元化,为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蔓延,一些成年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也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通过网络传播也直接侵蚀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特有的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一些中学生精神空虚、行为扭曲、道德失范,迫切要求我们加强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因此,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强化了中小学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和核心作用。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要“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2.从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看,教育既受制于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发展,又为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发展服务。对于一个人,知识、能力差了,是“次品”,身体垮了,是“废品”,思想道德品质坏了,是“危险品”,因此,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问题。面对新时期的新情况、新特点,中学生道德行为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亟待加强和改善的薄弱环节;社会上还存在诸多不利于中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形成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一些家庭特别是大量的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缺失,不少家长对子女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在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给中学生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一些学校重智育轻德育,重道德说教,轻道德实践和道德行为养成,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3.从中学生自身健康成长需要看,中学生自身良好发展,既要有知识、能力的良好发展,更要有思想道德品质的良好发展。人的道德品质不是先天生就不变的,而是个体后天在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影响下,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和个人的学习、锻炼和修养,引起内在知、情、意、信、行诸心理要素的辩证和谐发展,逐步形成的个人比较稳固的心理特征。传统的中学生道德教育,目标上强调统一性,忽视多样性和层次性,人为拔高道德教育目标,导致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小学共产主义、中学社会主义、大学文明礼仪”怪现象;内容上“高大全”、“成人化”,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手段上强制性,忽视“知、情、意、行”的统一性和学生主体性;评价上片面性,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方法上强调道德认知,忽视道德情感,尤其忽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和训练,使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综上可见,加强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开展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有助于把握中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规律,寻找其道德行为养成教育途径和方法,有效地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是新时期社会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是促进中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二)研究价值及重要性综观重庆市教委1998~2004年立项的课题一览,仅有个别项目对中学生道德教育、中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中学生行为规范教育进行了立项研究,研究多基于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当今新的历史时期,道德价值观、社会历史条件、经济文化特点均发生了新的变化,导致中学生道德行为教育出现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