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教材中《原电池》一节的教学设计张弛(南通市第三中学,江苏南通,226001)一、教学内容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为教材依据,巩固已学原电池的基础知识,并进一步拓展相关概念和原理,使学生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去认识和理解原电池。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着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二、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而本节内容则以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所涉及的原电池常识为基础,通过进一步分析原电池的组成和探究其中的原理,引出半电池、盐桥、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恰能很好地全面体现本册教材的目标特点。同时教师还须把握好教学深度,只要求学生能写出相关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对化学的研究和应用只需有一个概貌性的认识即可。三、通过教学可体现出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理念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化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进一步领悟和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3.从学生的经验和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4.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5.积极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6.通过对能源问题的关注和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四、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认识到电及电池对现代人类生活的不可替代作用。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盐桥的作用,进而深入理解原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增长实验操作的技能。3.通过讨论、探究与归纳,全面掌握原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知道半电池、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4.通过提问、假设、验证等系列的探究活动,体验其中的困惑与快乐,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方法,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六、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情境教学模式,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七、教学设备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实物投影仪,小功率耳机,构成原电池所需各仪器、药品八、教学过程(一)借助生活情境引入教学内容借助语言和图像引入生活情境:假设某天晚上,当你正坐在台灯下做着作业,家人正做在沙发上看着电视,突然间,灯灭了,电视也灭了,这时你想到什么了?(投影出台灯下做作业和看电视的温馨画面,继而黑屏,暗示断电)答:停电了。结论:电视看不成,让人觉得扫兴,看来,现代化的生活不能没有电!问题情境:如果你是一个不做完事不罢休的人,若你的作业还剩下几行字就能完成,你会怎么办?答:找电筒。情境持续:电筒需要电池,电池也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电池是不是只有在停电时、应急时才使用呢?如果不是请举例说明!学生举例:MP3、随身听、笔记本、计算器、数码相机、汽车发动机的点火装置等都需要电池。(投影展示相关图片)强调:看来,电池真的很重要啊!过渡和引导思维:我们在学习了《化学反应原理》之后,应该学会认清事物的本质,探索物质及物质变化内在的规律。例如,在化学家和我们化学学习者眼里,电池是一种怎样的装置?答: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二)以问题和图画再现情境问题情境:①要产生电能,在电路中应该有什么通过?②什么样的反应才能转移电子、提供电路的电流?(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投影图画展现情境:图中装置所示实验是否构成氧化还原反应?现象是什么?如何解释?学生活动:思考并描述反应现象(投影仪同时播放动画),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问题情境:是否构成原电池?为什么?是否可能有热量产生?学生探讨、教师适当引导: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