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传统与小传统是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Redfield)在1956年出版的《农民社会与文化》中提出的一种二元分析的框架,用来说明在复杂社会中存在的两个不同文化层次的传统。大传统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上层人士、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小传统是指在农村中多数农民所代表的文化。在我国乡土社会,大传统文化反映了国家正式法律、规范等一系列官方的意识形态与,其权威来源于国家权力的给予和支持,体现的是国家官方的权威与正统意识,而小传统文化则是由非官方的传统价值、规范以及习惯构成,它并没有得到国家的正式认可,反映的是社会的下层、非正式的民间意识。或者说,大传统文化代表着国家的利益和要求,小传统文化则反映了村庄和农民的利益、需求和感受。其后,欧洲学者用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对这一概念进行修正。认为大传统通过学校等正规途径传播,处于封闭状态,不对大众开放,从而成为精英的文化小传统非正式传播,向所有人开放。在台湾,李亦园又将大小传统的概念运用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并对应于中国的雅文化和俗文化。即类似我们平日所说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正是这样,不难发现大传统具有官方性,承传性;小传统则体现出口传与生活实践的特征.这也就导致我们在研究中往往忽视对小传统的关注,甚至误把大传统认定为中华文化的整体,这是错误的.中国长期以乡土社会的形式存在,以大传统居位的雅文化是建立在小传统,俗文化之上的,对于认识自己,努力去融入与感知下层,乡村,反而更加真切实在.何况,在许多领域,民间文化风俗的传承反却占据着我们的心灵.在这里我单以祭祀为例:大千世界,祭礼繁杂。环境和民族的不同,构成了各具风格的祭祀文化。纵观中国历代民族的祭祀,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吸引我们探骊得珠。祭祀起源于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先贤的追思,从上古时代以来,在长期的文明发展过程中,祭祀活动逐步形成了一套敬天祀祖的仪式化形式,成为一种风俗习惯,相沿传承下来。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祭祀已内化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需要和感情依托形式。无论官方还是民间,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城市或是乡村,祭祀都极大地影响着他们.但是这是有差异的.一,祭祀对象的不同万物有灵形成多神崇拜,也使人们的祭祀对象繁多。这也就形成了中国祭祀的最大特点,多神祭祀.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祭祀的对象分为天神,人鬼,地只细看有天地山川等自然神、民族始祖神,还有先贤名人,包括忠臣良将、清官廉吏和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乃至家族先辈。可谓是神有神祠,山有山祠,水有水祠,县县有先贤祠,村村有宗支祠.式样之多,对象之繁杂堪称奇事.对于如此之多的祭祀相对物人,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选择.出现了”天子祭天地,诸候祭山川,大夫祭五祀,士卒祭其先”.的状况.即中国古代的统治者重视事天,事地,他们认定这是维系统治的必然:而下层官员则将祖先贤良纳入其间,甚至大有成为主体的趋向,"这与国人传统的”家祖根”思想有关,是英雄崇拜或伟人崇拜的体现。.举一例,在我国春秋后的各朝各代官方决不会出现祭屈原,这当然与他们所处的社会高点这一地位有关,一位身为上的人是很难躬身为地位不及他的大夫,奴隶,缅怀.即便是”深思高举洁白清忠"的屈原.可就在民间,端午的传统保留了两千多年,每到五月初五当天无数乡里百姓同祭这一忠烈之士,不可不谓感天动地.类似人物还有姜尚,项羽,关羽,杨家将,岳飞,海瑞等等~皇家祭天地千年,是大传统,劳民伤财,王朝坍圮不断,最终只剩天坛地坛,又佑几人?百姓祭祖祭贤千年,是小传统,根深蒂固,市井民风净化,名人志士泉涌不绝,敢教自然!二,祭品不同祭祀神灵,通常是以献出礼品为代价的。人们对神灵的归顺,可以跪拜叩头可以焚香燃纸,但对神灵来说最实惠的祭祀方式还是献上祭品。人有七情六欲,神灵也是如此。人们既然对神灵有所祈求,理应舍得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祭献,以博得神灵的欢心。但人的喜好不一,不同的神灵也各有自己的口味,所以祭品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1,食物(以五谷六畜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