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病因】1胆道疾患:共同通道、胆道微结石与其在壶腹部移动时的一过性刺激、压迫Oddi括约肌2.酒精::①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或直接毒害胰腺组织;②十二指肠内压升高,十二指肠液反流人胰管;Oddi括约肌痉挛,乳头炎,水肿,导致胰管内压升高;④刺激胃窦部G细胞分泌胃泌素,激发胰腺分泌;⑤从胃吸收,刺激胃壁细胞分泌盐酸,继而引起十二指肠内胰泌素和促胰酶素分泌,最终导致胰腺分泌亢进3.暴饮暴食4.缺血5.代谢异常6.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7.药物:氢氯噻嗪、糖皮质激素8.手术和创伤9.寄生虫相关性胰腺炎10.肿瘤11.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症。其特征为发热,无腹痛或轻微疼痛、无饮酒史、伴高丙球蛋白血症、胰腺弥漫性肿大、组织学检查见胰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伴淋巴滤泡形成。12.特发性胰腺炎【机制】:1、“自身消化”学说:致病因素的持续作用,最终突破胰腺自身防御机制.胰腺腺泡细胞内钙稳态异常,激活胰蛋白酶原等消化酶原,进而导致胰腺自身消化;胰腺细胞的坏死又增加了消化酶释出.形成恶性循环,是急性胰腺炎的基本发病机制。主要消化酶包括磷脂酶A、激肽酶、弹性蛋白酶、脂肪酶,可导致胰腺凝固性坏死、脂肪组织坏死、溶血、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出血和血栓形成,胰腺消化酶及胰腺炎症、坏死的产物可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管输送到全身,引起多脏器损害。2、“二次打击”学说:强调炎症过程中炎症介质的作用①多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NF—kB等)级联反应介导胰腺炎症性损伤,与消化酶、溶酶体酶相互促进,最终可产生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②微循环障碍致缺血、缺氧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氧自由基、多形核白细胞激活、微循环失灌注、细胞酸中毒、细胞内环境紊乱有关;③内源性抗氧化物质如还原型谷光甘肽、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缺失导致氧化应激增强,胰腺细胞膜过氧化、中性粒细胞激活,可能是胰腺损伤进展的原因之一:④大量一氧化氮(NO)合成时,可能作为一种自由基损害机体,与胰、肾、肺等器官损伤相关;⑤继发于急性胰腺炎的肠道细菌移位,导致胰腺感染甚至脓毒血症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3、“共同通道”学说①胰腺的自身消化②自由基的破坏③胰腺的微循环紊乱④胰腺腺泡内钙超载⑤白细胞内皮细胞相互作用⑥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可以通过“扳机样作用”触发炎症介质的“瀑布样级联反应”,使得AP易于从局部病变迅速发展成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衰竭。1白细胞过度激活一炎性因子级联瀑布效应2胰腺微循环障碍3细胞凋亡:对于MAP,胰腺腺泡细胞多发生凋亡,而对于SAP,腺泡细胞多发生坏死。4肠道细菌易位与“二次打击”学说:由于组织缺血、损伤、坏死、内毒素血症等原因造成循环中TNF—ot和II,-lB等水平升高,进一步刺激IL-6和IL-8等细胞因子产生,造成体内第一次高细胞因子血症。此时激活的中性粒细胞聚集于肺、肝脏等器官。随着病情恶化,机体大量水分丢失,心输出量和肠血流量减少,胰腺黏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退以及肠道菌群紊乱,在这样的条件下,肠道细菌就易于穿越黏膜屏障进入组织而发生定植。如果发生细菌易位、感染等并发症,则可刺激巨噬细胞产生致炎症细胞因子,引起循环中第二次细胞因子高峰,从而过度激活中性粒细胞,引发多脏器损伤,最终导致MODS。所以,为了防止肠道细菌穿过肠黏膜屏障发生易位感染,临床早期积极补液以保持各组织器官有效灌流量,系统性地选用能透过血一胰屏障的抗生素防止感染是治疗SAP的必要手段,并且对于SAP患者早期应用肠内营养(EN)可显著降低感染率,降低外科手术几率,并可缩短住院时间。【病理生理】:①第l期主要为胰腺腺泡细胞内胰蛋白酶过早活化②第2期为不同的机制和途径发生胰腺内炎症③第3期主要表现为胰腺外炎症,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后两期中.细胞因子和其它炎症因子介导4个重要环节:①炎症细胞活化:②活化的炎症细胞对微循环的化学趋化作用;③活化的黏附分子使炎症细胞与内皮结合:④活化的炎症细胞迁移至炎症区域)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1TG(甘油三脂)分解产物对腺泡细胞的直接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