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鳌江中学雷鸣【前言】:关于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源于20世纪初的教学科学运动,引起世界各国教育同仁的关注。其中“教学是艺术”的教学观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随着20世纪后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有人提出教学不仅是艺术,也是科学的观点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研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这种追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近年来,在全国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呼声下,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不可否认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普遍还不容乐观由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地区间差别大、软硬件发展不平衡、师资配备不到位、教材与信息技术发展不同步、课时严重短缺等种种现象,从而,导致不少的学生仍然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不高,或因为条件限制从而无法形成兴趣。因此,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仍然是值得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去进一步研究解决的新形势、新课程下的老问题。【摘要】:在全省新课改的浪潮中,信息技术的整个理念的进程也逐步的落实到教师和学生中,但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尤其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背景下,有效教学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具有时代的特征。在广泛的意义上,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效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整个生命体得到真实的进步和成长。【关键词】:有效性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有效低效无效【正文】: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浙江省信息技术新课程已进行了两年的时间,多数同行对于有效教学的理念还在尝试期间,笔者作为其中的一员,也试图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根据一定模式来构建一种有效教学的框架,因此以此篇论文做为一个抛砖引玉的契机,希望有更多的教师能参与一同探讨。我校因硬件设备的关系,只在高一年段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每位教师任教的班级数较少,教学任务也相对比较轻松,所以除了将一些技能性的操作落实到实处,也时常针对新教材进行一些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和探讨,出发点是旨在提高的学生的技能水平,方法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有时的练习测试或期末考试的成绩并不是很理想,到底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技术需要提高,还是教师、学生对于新课程的不适应,还是两者之间的配合问题?这是摆在我们几个人面前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在2006年4月,笔者参加了研修班的一个集体听课活动,被要求听课的老师详细的记录下任教老师的课堂中的教师行为、提问;学生的行为、回答等,当时我们并不明白此种做法的目的何在,因为从来没有尝试过这种记录的方法,就算听课,也不可能这么详细的记录下每一句话,后来在教研员的解释下还算简单的理解了其中的意思,而后又参与几次这样的课堂记录,渐渐的加深了对于这种方式(课堂的有效性的记录)的印象,由此推断可能在本校几位教师的课堂中可能存在教学的低效或者无效的状态,此后就紧紧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提到了自己教学上的一个重要日程。下面,就一些笔者目前正在摸索的,探讨的,研究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同行进行交流:一、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理念:目的:是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新课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