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者》教学设计执教者:林森教学目标1、认识卡夫卡的虚构的写作手法2、把握课文中虚构的使用3、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难点1、“我”借煤失败的原因的寻找2、虚构的作用教学过程:一、认识作者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现代派小说的鼻祖,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卡夫卡的伟大,不在于他作品的多少,而在于将虚构这种写作手法真正地融入到了文学作品中。二、进入课文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认为什么叫虚构,虚构在一篇文学作品中能起到一个什么作用。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对卡夫卡的代表作《骑桶者》的学习,来探讨下这个问题。三、比较研究1、课前已经给同学们布置了两道预习题。抽选同学回答。2、下发老师改写的写实版的《骑桶者》。仔细阅读黑体部分内容,并于原文进行比较。3、回答老师相关问题,从写实版和虚构版两篇文章中寻找相关的答案。问题一:在写实版中,你认为“我”借煤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明确:“我”借不到煤的原因应该是煤店老板(娘)的拒绝。问题二:从中,你能看出主人公和煤店的老板是什么样的人。明确:“我”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潦倒的小人物。老板是拥有着大量财富却不愿帮助他人的,冷酷无情,被金钱吞噬了良心的资本家。问题三:在虚构版中,你认为“我”借煤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探讨内容,由学生自由地发挥,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和引申,让学生的回答即天马行空,又不脱离问题的本质。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答案预设:从老板娘与老板的对话中,我们看到的是:老板娘“什么也没有听见”“没有人,街上空空的”“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见”。如果是这样,借煤失败就怪不得老板娘了。因为她可能确实没有看见“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的“我”,也没有听到“我”的“喊”声。从“我”的所见来看,老板娘“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我”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他的所见及其判断是不是准确,真实,我们也不得而知。如果真实,那老板娘的冷酷自私就很明显。如果“我”的判断不实,那借不到煤的责任就只能由“我”来负责了。可以说,我借煤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选择了一种错误的交通工具。那么,我为什么会选择骑着桶去借煤呢?为什么要飞在天空中不下来呢?因为--“我”的性格弱点:畏缩、自卑、惶恐。问题四:通过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请同学们说说,两篇不同版本的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明确:写实版:通过一个“拎着煤桶去借煤”来演绎故事,借煤失败,那就成了通常意义上的控诉型小说,属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的情感倾向明晰。虚构版:可以结合小说的结尾来回答。运用夸张的手法,暗示主人公理想的彻底破灭,对现实世界的畏惧和彻底弃绝。这是一次借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显示了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凸现了爱与沟通的匮乏。四、虚构的探究通过对两篇不同形式小说的比较,你能不能说出虚构在小说中起到一个什么作用?1、虚构使情节内容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为读者解读作品提供了更多的层面,阅读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解读”。2、使人物有立体感和模糊感。3、拥有更高立意的主题,将表达的目的不再限于具体事件,而是重在凸现了人类内心的世界。五、总结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是文学的本质。它编织着真实的谎言,追求着心灵的真实。卡夫卡笔下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比如在他的其他作品中,都有这方面的体现。《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