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必修3)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其贡献,了解古典诗歌中序和诗的关系以及歌行体的特点。2、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3、掌握作者用比喻手法摹写音乐的手法,引导学生体会摹写的妙处。4、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5、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来沟通人物感情、塑造人物形象的。一、导入新课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了。因为音乐并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蓊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二、讲授新课1、知识简介(1)关于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出身于一个世守儒业的小官僚家庭。青年时期,因战乱曾颠沛流离,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和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晚年政治热情减退,“独善其身”成为思想主流,诗歌创作也失去前期那样的战斗力。(2)关于《琵琶行》:《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无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3)文体知识: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2、研习内容(1)小序有什么作用?示例: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2)根据小序简要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诗人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示例:诗人被贬官后谪居江州,月夜送客至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诗人自己和琵琶女。(3)用一句话概括各诗段的内容。示例:①写诗人江头夜送客忽闻琵琶声;②写琵琶女的演奏才能;③写琵琶女自诉不幸的身世;④写诗人自叹贬谪之苦;⑤写诗人重闻琵琶声时激动悲切的强烈感情。(4)用自己的话概括琵琶女这个艺术形象,并谈谈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示例:琵琶女本是京城的一名歌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中充满了欢乐。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5)诗人当时的心情如何?从诗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这种心情是怎样引发的?示例:“枫叶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人的心情极其孤寂伤感、凄凉落寞。这种心情表面上源自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饯别宴上的气氛,以及琵琶的乐声和琵琶女的遭遇。而实质上源自诗人自己因坎坷遭遇、宦海浮沉而带来的心灵触动。(6)诗人听了美妙的琵琶声及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后,从心底发出的最大感慨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示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7)诗人为什么说他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两者有没有什么共同点?(试结合全诗内容和白居易生平来谈)示例: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当年在京城曾位居高官,作为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每日诗酒流连,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但因为犯颜直谏被一再贬官,而今谪居浔阳城,有酒无乐,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