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课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时1授课班级考点、知识点戏剧鉴赏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感知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辩证的思考。重、难点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辩证的思考。学习内容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引用于丹的话导入课文:“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二、解题并介绍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识1.艾·弗罗姆,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于德国,1934年流亡美国。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撰写了大量著作,主要有《爱的艺术》《基督教义的发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让人占优势》《为自己的人》等。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2.本文节选自《爱的艺术》一书。《爱的艺术》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各种形式的爱—母爱、兄弟之间的爱等等—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备、尊重和了解。母爱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等等。3.本文标题中的“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前面的“父母与孩子”则限定了所写内容的范围。文章主要论述了父母之爱的条件性以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三、学生速读全文,理清思路1.根据文章内容,将全篇划分为三大部分,并总结大意。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文章结构划分情况,教师指导明确,并在黑板上形成提纲:第一部分(1、2、3):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第二部分(4、5、6、7):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第三部分(8、9、10):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回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达到综合,成为自己的父母。由此看出,本文的思路是:按事物发展的顺序,即人的成长成熟过程,层层深入,阐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极其发展变化的。孩子从以母亲为中心转到以父亲为中心,然后最终与他们分离,并在自己心中同时拥有父母两个世界,从而达到奠定灵魂健康和成熟的基础。四、探究文本、合作学习跳读课文,筛选信息,找出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本质上: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是祝福,是和平。父爱是有条件的,它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象。人生关系上:母亲代表自然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作用上: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信心。2.母爱和父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母爱:积极面: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消极面;母爱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父爱:积极面:父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消极面;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五、作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父亲母亲这两个世界带给你哪些影响,你是怎样不自觉地同时拥有这两个世界的。提示性明确:1.人生下来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母亲一直不辞劳苦,无条件的抚养和关爱孩子。(让学生举例)2.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后,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让学生举例)3.一个成熟的人既发展了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父亲的良知,最后达到综合。(让学生举例)六、板书设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体验母爱——无条件、自然感受父爱——有条件、思想完善自身——自己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