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肇庆市实验中学吴美欣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他的豪放词的创作风格。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3、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4、学会鉴赏者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5、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重点: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难点:学会鉴赏者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豪放派代表苏轼本单元有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首豪壮的怀古词,《定风波》虽然记的是途中遇雨这件小事,却表达出词人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相信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类词。一提到豪放词,大家肯定马上想到苏轼,但今天呢,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位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他是谁呢?(学生齐答:辛弃疾)对就是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的辛弃疾。(板书课题及作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二、作者简介:辛弃疾:1104—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1104年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距北宋败亡已经13年。祖父曾赞曾在金朝做客,但心怀宋室,常常带辛弃疾指画江山,要等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21岁,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辛弃疾乘机聚集成2000人起义抗金,后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南渡后,任地方官,一再奏表进言主张进伐,积极练兵备战,遭投降派反对和破坏。南宋朝廷对他起而又黜,罢黜后又用,但无论出事归隐,都从不放弃自己讨伐金国,恢复河山的政治和军事主张。但始终未能实现理想,67岁志未遂而死去。词的总体风格:雄健、豪放。前期:昂然激愤;晚期:苍劲悲壮。表现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词的特点:用典词的内容:抒写爱国情或描写田园风光。三、解题:水龙吟:词牌名;题目:登建康赏心亭。为什么要登?——登高抒怀。背景:作于1174年辛弃疾在健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自江北率人马来南已十多年,但一直不受重用,它本身又是爱国人士,深感压抑,内心充满愤懑不平,为了消愁解闷儿登。四、自由朗读全词,体会作者情感。正音。五、分析上片:“楚天千里清秋”:点出登临的地点、环境、季节。1、思考:在赏心亭,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象?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抓住关键词)“楚天”:代指南方的天空,紧扣登临的地点,境界壮阔。“秋水”:“秋”这个意象带有悲的气氛,用“秋无际”来加深“千里清秋”之意,使境界和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营造了一种“雄浑而不失清丽”的意境秋水悠长,以流水连绵喻愁连绵。。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遥岑”(献愁供恨):倒装,拟人手法,是用来比喻圆形的山岳姿态优美。以玉簪螺髻来比喻远山,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出远山的秀丽。这一句用的是移情的手法。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远山上,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在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落日”:暗喻南宋朝廷如日落西山,国势衰退,表达词人为国担忧之情。“断鸿”:比喻,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江南游子。既借雁之哀鸣以渲染环境的凄凉哀怨,也是象征自己飘离失所的身世和孤独寂寞的处境。→意象组合,渲染一种苍茫悲凉、凄清冷寂的气氛。2、词人郁积情感不释怀,用什么来表达他内心的情感?——看、拍看:吴钩——感叹:“无人会,登临意”。拍:栏杆六、分析下片:朗读下片,思考:下片了那些人和那些事?借这些人、事表达怎样的情感?(注意关键词)下片是具体申说“无人会”的“登临意”,二十句,用了三个典故,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是第一层意思,这两句照应上片的“江南游子”一句,用了西晋张翰思乡的典故。季鹰是张翰的字。张翰是吴地人,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莼菜羹,鲈鱼鲙,于是辞官归家。辛弃疾用这个典故的是说,家乡的美味让人思念,但现在南北分裂,尽管秋风起了,自己思乡心切,却是有家难归。辛弃疾用此典同张季鹰比较,“季鹰归未?”是用提问语气,既呼应了前面的“游子”,抒发了深挚的乡思,又呼应了“遥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