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简介引入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有《乐章集》问世。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二、朗读并赏析1、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2、逐句赏析上片(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后分组发言,教师纠正)(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寒蝉凄凉急促地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对:面对。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试想: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喝酒留恋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分析: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发情怀呢?(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竟哽噎着(连半句话也)没有说噎:阻塞。话:动词,说。分析: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看尽千里烟波傍晚,空阔的天地间云气沉沉烟雾笼罩千里:极言路途之远。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分析: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紧扣上文的“无绪”,同时领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小结: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分析: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板书:上片,离别中悲痛:饯别景----饯别宴---饯别情----饯别景寒蝉、长亭、骤雨---帐饮---泪眼、凝噎--烟波、暮霭3、逐句赏析下片(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叫人)怎能忍受这冷落的清秋时节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复,又。那:何、怎。堪:承当、忍受。清秋:凄凉清苦的秋天。分析: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