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风·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梳理情节,理解诗中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情感。2、学习《卫风·氓》叙事诗的特点及其运用的多种手法。3、探究主人公命运悲剧的缘由,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教学设想: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读,《氓》亦是如此。第一课时注重字词读音的纠正,指导诵读,疏通大意,把握诗歌内容。第二课时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深入诗境,把学生的阅读从感性理解层面提升到理性思辨层面,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刚刚学习了情景交融的散文单元,“淇水”又是《氓》中比较鲜明的意象。因此,把诗中的“三见淇水”作为深入理解人物内心情感,进而展开对于全诗鉴赏的切入点。教学重点:抓住诗中“三见淇水”,引导学生理解女主人公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内心情感,掌握《氓》叙事抒情中运用的多种手法。教学难点:1、学习《诗经》赋、比、兴的手法2、探究悲剧原因,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以古典诗词中关于爱情的诗句导入二、学生借助工具书及资料,结合课下注释掌握字词,疏通文意。三、学生熟读并背诵提示: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可按“二二拍”节奏来读,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四、教师指导学生借助资料了解与《诗经》有关的一些概念。1、《诗经》2、风、雅、颂3、赋、比、兴4、四书五经5、风骚第二课时一、导入二、理解人物内心情感,赏析艺术手法扣住诗中三次出现的“淇水”意象,教师质疑,确立目标,引导学生揣摩不同情节阶段中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教师在学生理解情感的过程中,抓住契机,点拨诗歌运用的手法。“淇水”意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质疑问题:1、一涉淇水:恋爱阶段此时的“淇水”与女主人公的情感有什么关系?发挥想象和联想,试用一段话描绘“一涉淇水”的情景。还有哪些典型片段表现了女主人公同样的情感?2、二涉淇水:婚变阶段此时淇水有什么特点?表现女子怎样的感情?还有哪些地方可见其感情的变化?3、三见淇水:决绝阶段淇水有何特点?女子由淇水得到什么启示?可见其怎样感情?附:艺术手法1、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吻回忆叙事的角度。2、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借淇水寄寓女子感情变化。3、借助比兴抒情议论,激发联想和想象,增强形象的感染力。4、多用对比,突显人物鲜明个性。三、学生朗读诗歌,思考探究:1、造成女主人公命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提示:可以从性格品行、生活观念、经济地位、伦理道德、社会制度等诸多方面思考,但不能脱离文本,要用文本事实作有力的论据。2、从这个爱情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