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华罗庚·课文精讲[自主研学平台]一、作家作品顾迈南,新华社女记者,主要作品有长篇通讯《死生甘愿同依——悼华罗庚教授》,传记著作《华罗庚传》等。二、写作背景1.关于华罗庚从五四运动开始,古老的华夏大地就响起了要求科学、民主的呼声。但在反动统治下,政治的黑暗使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无用武之地,他们不得不远涉重洋到国外去寻求发展。华罗庚经过顽强自学终于成为数学名家时,也由于同样的原因心怀惆怅地到了海外。华罗庚在美国当教授时,年薪高达两万美元(按当时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币值的5倍),有小洋楼和汽车。但他常说:“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他一直希望“回国和苦兄弟们在一起,把祖国建设好”。当华罗庚闻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便毅然回到国内从头开始一名美国教授后来评论他:“华罗庚若留在美国,本可以对数学作出更多贡献。但他回国对中国数学也是十分重要的。很难想象,如果他不回国,中国数学会怎么样。”更难能可贵的是,华罗庚受毛泽东《实践论》的启发,坚持到群众中去,第一次使数学从书本走向生产实际,在应用数学的推广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他也因此被广大群众誉为“人民的数学家”。2.作者的有关自述“在我的记者生涯中,日常首要的工作是采访报道科技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在完成新闻报道任务的同时,我很注意观察和记录科学家们的活动,并且除了发新闻外,尽量以通讯、特写一类的形式报道他们。逐渐地,我在采访中发现,这些成功人物的背后都有一段非凡的鲜为人知的动人经历。于是,便抓紧一切机会深入地采访他们以及他们周围的人。先是用新闻或通讯、特写,把采访所得写成文章,由新华社播发。这中间,有的人物在国外讲学时猝然去世,噩耗传来,编辑部要我尽快拿出有关他们的身世文章——例如华罗庚,1985年在日本讲学时猝然倒在东京大学的讲台上,我用一天的时间写出了长篇通讯《死生甘愿同依——悼华罗庚教授》,这篇通讯播发后,国内外报纸广泛采用。过后,编辑部的同志们问我何以用如此快的速度写出了这篇通讯,我笑而未答。其实,在这之前,我已经用18个月的时间写出了《华罗庚传》一书,正在出版社排印。从中抽出几千字的东西当然十分容易。”(摘自顾迈南《记者要当“两广总督”——关于科学家的采访写作和材料积累》)三、重点字词1.字音坎坷(kǎnkě)扉页(fēi)绰号(chuò)怜悯(liánmǐn)褒奖(bāo)矩形(jǔ)追溯(sù)蜚声(fēi)2.字形箩筐脱口而出莫名其妙瘟疫生涯有志者事竟成撰写赞赏备至出类拔萃3.词义惨淡经营:苦费心力。蜚(fēi)声:扬名。商榷(què):商讨。置若罔闻: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铭记:深深地记在心里。金瓯(ōu):金属的盆盂之类,文中比喻完整的疆土,泛指国土。梁园:即梁苑。园囿名,在今河南商丘东。汉梁孝王(刘武)为宴饮宾客、游乐而建。文中借指游聚的地方。[教材优化全析]一、文脉梳理全文自然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9岁的华罗庚因一篇文章受到清华教授的重视。第二部分: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家境的贫寒、身体的残疾都不能阻止华罗庚对数学的痴迷,终于在19岁时发表著名论文。第三部分: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华罗庚年轻有为,一方面是他有天分,更重要的是他对数学的执著、对祖国的爱。他是一个学者,更是一个爱国者。第四部分: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华罗庚不仅是个数学家,还可以说是个教育家。在数学领域,他卓有成就;在教育领域,他有自己培养数学人才的理论,并且培养出许多数学人才。二、内容详解全文有三个小标题,加上一个开头,自然分成了四部分。第一部分:文章没有按照顺序从华罗庚的小时候写起,而是从一篇文章写起,写这篇文章受到清华数学系主任的高度重视,从而引出了华罗庚。这样写符合华罗庚成名的经历,表现了他年纪轻轻就崭露头角,显示出出众的数学才华,而且行文有波澜,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第二部分: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第1段,简单写了华罗庚的出生与家世。写他的家世,突出的是他家境的贫寒,这就为下文作了铺垫;写他的出生,与他名字的由来结合在一起反映了独特的地方民俗,读来很有趣味。第2、3、4段,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