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课文精讲[自主研学平台]一、作家作品传记文学领域有“南叶北陈”之说,南有作家叶永烈,北有作家陈廷一。身居上海的叶永烈写北京的“四人帮”传,而身居北京的陈廷一则以上海的《宋氏三姐妹》而闻名全国。迄今为止,陈廷一发表专著、传记近20部,共计900多万字。作品多次获国家奖。“鲜花的绚丽,殊不知是昨天的凄风苦雨。”陈廷一是一个极普通的人。生不适时,少年丧父,母亲讨饭供其上学;同时又是“老三届”,与泥巴打了多年交道。后来入伍到长白山麓,做了一名军营厨子。30岁进大学时,已儿女双全。18载的军旅生涯,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成了他创作的源泉。本来陈廷一是最有条件走仕途之路的,30多岁就成为少校副团,可他没有选择此道,而是选择了自我吃苦的传记文学创作之路。他那质朴的文风和人格力量,以及在特殊环境下养成的创作韧性,在当代作家群中是不多见的。从事创作以来,陈廷一先后出版了《皇天后土》《孙中山大传》(上下卷)、《许世友传奇》三部曲,《贺氏三姐妹》《宋氏三姐妹》《宋氏三兄弟》《孔祥熙大传》《宋庆龄全传》《宋美龄全传》《宋蔼龄全传》《宋氏家族全书》(上下卷)、《民国岳父》等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1990年,他以稿费设立了“李耳文学基金会”晨光奖,奖掖了65名文学新人。他的作品代表着他的人格,他的人格融进了他的作品。1995年7月16日《新闻出版报》发表署名梅洁的文章,其中指出“读传记文学不读陈廷一不可;写传记文学史不写陈廷一不行”。二、写作背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结束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孙中山的努力并未取得成果。三、重点字词1.字音菜肴(càiyáo)奢侈(shēchǐ)勉强(miǎnqiǎnɡ)2.字形精彩烦躁不安踊跃张灯结彩水泄不通3.词义水泄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像连水都不能泄出。六合: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统称六合。文中泛指天下。[教材优化全析]一、文脉梳理选文共25段,分为四部分。(一)第1段,写人们喜欢以“布衣总统”称呼孙中山。(二)第2~4段,写“布衣总统”称谓的来历。(三)第5~14段,写孙中山做总统后生活依然简朴。(四)第15~25段,写孙中山提倡的思想深入人心,他深得百姓爱戴。二、内容详解选文共25段,依行文顺序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段,写人们喜欢以“布衣总统”称呼孙中山。开门见山,直接点题,领起全文。第2~4段为第二部分,紧承上段,写“布衣总统”这个称谓的来历,在叙述顺序上属插叙。第2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写故事起自一张独具风格的名片,引出下文。第3段写孙中山用“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的名片求见张之洞被退回。孙中山在名片背面只写如此简单的几个字,反映了他不喜客套、俗套的作风。第4段写孙中山以“布衣亦可傲王侯”回敬张之洞,使张之洞“大为吃惊”,“并以大礼相待”。张之洞在名片背面写“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是嫌孙中山不恭,也有看来访者如何回应、考察试探对方的意思。孙中山回敬的“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不仅与张之洞所写对仗工整,而且气魄非凡,显示了早年的孙中山虽为布衣,但才学出众,胸有大志,自信非常。文中写张之洞的反应虽寥寥数字,但生动地衬托了孙中山的形象。第三部分是从第5段到第14段,写做了总统后的孙中山生活非常简朴,衣食住行的标准都很低。文章依次从“住”“衣”“日常生活习惯”“食”等几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