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与背景《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是新课程标准下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三的“梳理与探究”模块的一项内容。新课标认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在未来世界这张谈判桌上每个人都相应地受到语言交际能力的挑战。“酒香也怕巷子深”,毛遂自荐已经成为现代人越来越必不可少的一项素质与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是说,新课标对时代的脉搏的把握无疑是准确的,它更有利于克服以往学校教育重知识传授轻人际交往的弊端,更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终极理想,而学校教育作为培养现代公民的一个主渠道,则肩负着培养学生日常交际能力的重任,所以身为一名处在课改一线的普通语文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不在紧张的课时中挤出时间完成这个教学任务。宁波大学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王荣生教授认为,“口语交际”应该有“正确的取向”、“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目标”,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但如何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以利于组织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法,从而提高口语交际的教学效果呢?口语交际的教学存在特殊性,其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与惯常的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阅读文本有很大的不同,它更具有生活化的倾向,但因为上升到课堂层面来教学,所以又带有很强的知识性和技巧性,不能完全将本课的教学混同于一堂热热闹闹的实践课,它要回到生活,为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服务,因为贯穿新课标始终的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本课教学设置的价值取向。那么,这个取向在口语交际教学的具体形态下怎样实现呢?最基本的口语活动是一对一的说与听、问与答,因而本课的教学就以此为进刀的肯綮,即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汉民族语言丰富复杂,传统文化、民族心理、伦理道德、地域差别等造就了汉语的语言交际呈现出庞杂的面貌,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窥一斑知全豹,从而起到指导学生针对不同场合和不同人群使用恰当的称谓语和委婉语的作用。针对以上的教学前提,首先我潜心钻研教材,多方查阅资料,了解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系统而复杂的称谓语言,禁忌语言,以及相应所使用的委婉语言,尤其是古今的对比,地域的差异,更推而广到中西之比,深入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对语言的影响这一课题,拟让学生探究其差异,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其次,为体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发动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因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此项任务对学生难度并不大,并且学生祖籍各异,可更好地开展方言的对比。再次,课堂中拟安排以下几个环节:知识系统化整理——语言背后文化景观研讨——语言交际情景再现——课外内容拓展延伸,最后可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完成交际中其他方面语言的研究报告。二、教学过程描述按照四环节的教学设计,我首先在上课伊始,启发学生举例日常生活的交际方式,学生的思维很活跃,答曰:远古人以肢体语言进行交际,随着文明的诞生,口语和书面语成为人们交际的方式,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又产生了互联网等交际方式。学生在这几种语言的对比中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引发了他们较浓厚的兴趣。接着由小组成员发言举出他们所搜集到的亲属之间的称谓语,古代的和民间的禁忌语,每人仅限一条并解释其内涵,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这场“自主”学习的活动中来,集思广益,黑板上已形成了系统的称谓语图表。边写边讲,还真将有些学生生活中常听却并不清楚的词汇搞清楚了,例如有个同学讲到小姨子时说,小姨子是自己弟弟的媳妇,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在笑声中大家对亲属称谓分得更清了,比如堂亲称谓与表亲称谓的区别。同时也顺此思路,我临时在图表中另辟一半,让学生写出英语中相关称谓的词语,写完后,左右两块黑板字迹的疏密对比,自然引发了学生对中西称谓文化的比较以及对禁忌语产生的社会背景的研究兴趣。下面就安排了学生的讨论时间,由学生自主提问,全班同学负责解答,其中一个学生提出了水平较高的问题:为什么父亲的兄长与弟弟被分别称为伯伯与叔叔,而母亲的兄长和弟弟则被混称为舅舅?此语一出,学生争着发表意见,有些同学结合祥林嫂的遭遇谈到了封建礼法的男尊女卑观念、我在此插了一句让学生从《林黛玉进贾府》里找相关例证,学生们更是说出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