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篇国外的小说,本篇教学设计将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围绕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让学生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从相互间思想的交流碰撞间学到他人的思维方式,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并且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学习了本课的写作方法后,针对高中生喜欢实践动手的特点,让他们设计一故事的结尾,初步把握欧•亨利“含泪微笑”的风格。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2)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2、能力目标:(1)概括并复述小说的情节。(2)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3)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3、情感目标:(1)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2)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3)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三、[重点难点]1、学生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2、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3、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四、[学情分析]1、《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要求体现“珍惜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渴求生存,热爱生活,善待生灵,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乃至珍爱一切生灵。将人性之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使我们之外的生存涌入我们的生存,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2、本文属于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精神支柱”板块中的课文。本专题围绕“珍爱生命”这一话题,选取了六篇文章,组成三个板块:“强者之歌”、“精神支点”、“敬畏生命”。有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自然灾害中遇难者对生存的渴求;有对他人生命的关爱,也有对他人关爱的感受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还有对小生灵的赞美。所有这些都缘于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我们学会珍爱生命。3、在初中课程中八年级下册已经安排了契诃夫的《变色龙》、泰格特的《窗》等小说的学习,让学生对小说三要素等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初步学会了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分析。但高中的小说学习,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艺术特性。学会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相互交流。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学案导学(见学案)六、[课前准备]1、学生阅读全文,做好复述整个故事的准备。2、教师课前发放有关“设计小说结尾”的材料。3、上课前播放柔和的音乐。4、多媒体教学用具与黑板板书相结合。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掌握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在1899年的圣诞节即将来临的日子里,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城监狱里,一位代号34627的囚徒,正在为无钱给心爱的女儿买圣诞礼物而发愁、而痛苦。他冥思苦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挣到钱呢?忽然,他想起从前办过的《滚石》讽刺幽默杂志,他所写的一些幽默小品和风趣故事,是市民们很好的消遣和娱乐。为什么不再试试呢?——他想。于是他在监狱准备迎接圣诞节的忙碌中,偷闲匆匆写下了一篇小说:《口哨狄克的圣诞礼物》。以文换钱如愿以偿地让女儿得到了心爱的圣诞礼物。这个父亲就是后来与契诃夫、莫泊桑齐名的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他的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结局往往出人意料。欧•亨利著名的短篇小说中有一篇名为《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合作探究:探究一:请学生按照故事的发展复述小说的情节。明确:引导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角度进行概括。环境:社会下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