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今教学目的一、了解人们的主观认识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制定法令、制度必须注重“察今”即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二、学习古汉语知识,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方面的知识。三、了解并学习本文运用的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了解本文用寓言故事说理的特点。教学设想1.这是一篇文言议论文,教学重点应是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要求学生要切实掌握论点,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论证论点的,运用了哪些论据,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要弄清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层次。2.积累一定的实词、虚词,熟悉主要的句式特点,能讲会译,是阅读分析课文的必备条件,教师应当重视这一教学环节,给以足够的时间保证。教师可以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给学生明确具体任务。教学时数两至三教时用一教时指导预习,作为起始课,以疏通文句为主。用一至二教时研习新课,以分析课文为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指导预习本教时完成以下任务:1.了解有关《吕氏春秋》及其编著者的知识。2.能讲解,会翻译,疏通文句。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方法。4.明确学习本文的目的、要求。教学步骤一、简介《吕氏春秋》和吕不韦教师可指导学生看“预习提示”和有关注解,要求学生知道《吕氏春秋》是怎样一部书,知道是吕不韦请人编写的,可不再补充其他内容。二、疏通文句,指导学生试讲、翻译指导方法:可以让学生边读边讲,教师给以指导;也可通过练习形式给以指导,教师出示检测练习题,学生解答,教师讲评;也可以由学生自学、质疑,教师在答疑过程中再适当扩展内容,给以指导,等等。指导重点:1.读准字音弗(fú)损益要(yào)于时一脟(luán)肉一镬(huò)之味一鼎之调(tiáo)澭(yōng)水悖(bèi)乱殇(shāng)子用心爱心专心镆(mò)铘(yé)骥(jì)骜(ào)遽(jù)契(qì)时已徙(xǐ)矣2.确切理解词义(包括实词和虚词)对文中一些重要词语,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并掌握书上的注释,再适当作些补充。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法令制度。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名词。人或益之:有的、有的人。代词。人或益之,意思是说,人们有的益补它。虽人弗损益:虚词“虽”有虽然、即使两种解释,根据上下句关系选择恰当的解释。这里的“虽”应讲成即使,有假设存在某种情况的意思。凡先王之法:凡是,表示概括。先王之成法:已成的。成法,已成的法令制度。察己、察今:明察。古今一也:一致,一样。以近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近处的、远处的。以所见知所不见:“所+动词”的固定结构,相当于名词,即见到的,没有见到的。堂下之阴:阴影,影子。指日月的影子。日月之行:运行。先表澭水:标志,标准,名词作动词,设标志。循表而夜涉:标志,标准,名词。千有余人:相当于“又”。益多矣:增加。益多,指河水涨了许多。和“益之”、“暴益”不同。所以败也:……原因。所以败,失败的原因。有似于此:类似,像。似于此,像这种情况,或,和这种情况相类似。守法而弗变:遵守、遵循,这里有贬义,即墨守、保守。向之寿民:先前;长寿者。即本来可以长寿的人。因时而化:根据、依照;变化。即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是故:因此。非务相反:要求得到、追求。务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时势异也:时代,形势。时势异,时代和形势不同了。以故法:用;旧。用旧有的法令制度。为其国:治理。时已徙:变迁。人问其故:原因,缘故。其父虽善游:虽然。三、自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思考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论证的?用心爱心专心2.本文讲了荆人夜涉澭水、楚人刻舟求剑、有人欲引婴投江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可推断出怎样的结论?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用这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四、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内容,明确提出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任务,布置预习作业,为下节课分析课文作准备:按上面三个自学思考题阅读课文。第二教时研习新课本课时完成以下任务:1.理清文章层次。2.把握中心论点,并理解这一观点的进步意义。3.会分析主要论证方法。教学步骤一、分析中心论点教师提问:学习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