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气(2)[教学目标]1.知识领域:识记氮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理解氮分子结构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掌握NO和的重要性质;常识性介绍氮的固定。2.技能领域;通过阅读、观察、知识的讲述,恰当质疑和练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3.情感领域:初步学会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的方法,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教学重点]氮分子的结构和化学性质。[教学难点]氮元素的活动性与氮分子的稳定性的关系理解,及对氮分子化学性质的影响。[教学方法]诱思引导、指导阅读、分析归纳。[教学过程][导入语](学法指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氮族元素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应用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按照事物的认识规律来学习氮族元素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元素氮所组成的单质氮气。[板书]第二节氮气[播放录音]氮气的发现简史一七五五年,英国化学家布拉克发现木炭在玻璃钟罩内燃烧后,将生成的用K0H溶液吸收后,发现仍有一定数量的气体存在。这时,布拉克就请他的学生D·卢瑟福继续研究这种气体的性质。卢瑟福把老鼠放进一只器皿里,密封器口,等到老鼠闷死以后,发现器内空气体积较前减少了十分之一,将剩余气体再用碱液吸收,又减十分之一容积。卢瑟福在老鼠不能生存的空气里将氧气完全除尽,结果剩下的气体,完全不能维持动物的生命,也不能帮助燃烧,但与二氧化碳不同,它不能使石灰水产生沉淀,他把这种气体定名为“浊气”,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氮。与此同时,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也都独立地发现了氮。舍勒应用硫黄和铁粉的混合物,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从而得到了氮气。卡文迪许把空气通过红热的木炭,然后用苛性钾吸收其中的二氧化碳,剩下了氮气。经仔细研究以后,他指出氮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小,但两者相差极少;它与二氧化碳一样,能使火焰熄灭,不过它的灭火程度没有二氧化碳显著而已。[设问]从刚才的录音中,我们可以知道,氮元素是以氮分子形式存在于空气中,那么它是否只存在于空气中,又有哪些主要的物理性质呢?请参照P.167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投影](达标练习1)天然存在的氮有(99.635%)和(0.365%)两种同位素,单质氮以(1)(填化学式)形式存在于(2)中,是(3)色、(4)臭、(5)味气体,密度为1.2506克/升(标准状况),比空气(6),熔点为—209·8℃,沸点为-195.8℃,液氮(7)色,固态氮(8)状。1体积水中约能溶解(9)体积氮气。(追问:实验室制取收集氮气的方法?)化合态氮存在于很多有机物和无机物中,如,又名智利硝石,及形成生命的重要物质(10)和(11)中。[讲述]所以说氮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它对植物的生长以及人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植物在生长中必须吸取含氮养料。而蚕豆、大豆等豆科植物和苜蓿等的根部有根瘤菌,能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氨作为养料吸收,所以这些植物可以不施或少施氮肥。这种将空气中游离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方法,统称为氮的固定。[板书]氮的固定:游离态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录音]虽然少数植物能自然固氮,但绝大多数植物只能吸收氮的化合物作养料。早期,用心爱心专心人类依靠有机肥料如人类尿、厩肥、绿肥等补充土壤中氮的损耗,以保证植物的生长需要。自从1809年在南美洲的智利发现了硝酸钠矿床之后,智利硝石很快就成为当时世界上无机矿物含氮肥料的主要来源。据估计,在1850—1900年间,全世界无机氮肥有70%来自智利硝石。但矿产资源是有限的,这就迫使人们去思考:如何使大气中游离态氮,用人工方法转变成可为植物吸收的化合态氮,即人工固氮,一直是化学家探索的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特别是如何利用空气中氮和水中氢直接合成氨一直是十九世纪化学家研究的焦点之一。但由于长期未获成功,以至有人得出“由氮和氢直接合成氨是不可能的”的错误结论。(录音暂停)[激疑]依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上节课的分析得知氮元素应有较强的非金属性(和硫相似),但为什么在通常情况下,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稍停顿后指出性质是由结构决定的)[展示]氮分子的结构模型[板书]氮分子的结构[投影]几种常见气体的分子结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键长()键能()1.15946O=O1.14493H:HH-H0.74436CI-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