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教时:3节要点:1.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尽量直译,尤其要注意文中省略句、倒装句及含词类活用的句子。)2.鉴赏小说情节及描写方面的特点(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3.品赏小说主题的深刻性。4.积累:①常见实词如岁、靡、顾、迄、发、被、追比、咫、赉,虚词如然、、以、食顷、斯须的用法。②古文化常识,如“宰”、“童子”。③作家作品。过程:一、导入。(300多年前,在山东省淄川县,有过这么一位青年,他很早就考中秀才,后来却一直考不上去,这在当时就意味着做不成官,于是就在家乡一面教书,一面搞创作,凭他旺盛的创作力,经过勤奋的创作实践,写了大量的诗、文、词、戏曲、俚曲,几乎包括了一切文学样式,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就。不过他的作品中以小说的成就最高,其中有一本叫《聊斋志异》,流传很广,影响很大。这个青年的名字就是?——让学生书空。(阅读“知识链接”一,投影有关知识)蒲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基本完成,以后不断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问:谁知道“聊斋”是什么?“志异”的“志”是什么意思?《聊》是中国第一部文言小说集,它的内容很特别,写的不是狐狸精,就是花妖、水怪,不是女鬼,就是剑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名篇《促织》)。导入二:300多年前,在山东省淄川县,有这么一个“怪人”:此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典当破旧衣物,置办茶水摆在路边,供过往行人歇脚、解渴;他不收钱,只要求每个歇脚的人给他讲个新奇的故事。原来此人是在搜集写作素材。他白天听,晚上伏案写作。这个“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二、解题:大家都认得蟋蟀吧,“促织”即蟋蟀,我们从电影、电视中看到过斗蟋蟀,斗蟋蟀这种游戏很早就有了,但它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却是从明朝开始的。本文写的就是一则由蟋蟀引起的故事。仿照第一课老师概括情节的方法,以“促织”为线索概括本文的情节(注意:有些段落可合并为一个情节)检查预习情况:指名每生概括一个情节。若不出,可用以下问题引导其熟悉情节(带讲段中重点词语、句式,但不要以词害段):1、主人公生活的华阴县出产蟋蟀吗?——看来这真难为他了。2、成名大概有多大年纪?——从“有子九岁”可推断。3、可他还在读书?——了解古代科举制度。可见是个不得志的书生。作者对这类人的生活疾苦是有深刻的了解的。(阅读“知识链接”一)明确:情节结构征促织序幕觅促织开端求促织得促织发展失促织用心爱心专心再获促织高潮斗促织献促织结局议促织尾声以下探究两个问题:1、小说在情节经营上有什么特点?2、小说对现实的揭露有何深刻之处?明确:本文情节曲折多变,构思严谨。开始成名因缴不上蟋蟀而走投无路,山穷水尽;然后一转村中来了巫婆,让他捉到了一只上等蟋蟀,转眼间柳暗花明,全家欢庆;不料又一转:大喜之后变大悲,成名儿子误毙了蟋蟀,吓得跳井自尽了,全家马上陷入家破人亡的凄凉气氛中。然后又是一转:悲伤至极的成名听到了门外的蟋蟀的叫唤,绝处逢生。这只相貌不扬的蟋蟀帮他洗尽了悲哀与窝囊,“摆平”了天下所有的蟋蟀,让成名扬眉吐气。并且还让成名一夜之间变成巨富,享尽人间富贵。这时我们才知道此只神奇的蟋蟀乃成名儿子所变!全文情节结构完整,构思严谨。例如P14写“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暗示。三、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将难懂的字词做上记号,并写在双线本上,要求标明“我的难点”及第几段。若无疑难须写“我无疑难”。先自己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稍难懂的同桌间展开讨论,仍不能正确解释的,集中起来交给老师,讲解。(教师板书今天的学习要点及分组合作学习程序提示)四、教师解答各组长集中提出的问题(按自然段顺序),然后带讲段中重点词语、句式。提示:宰,作为官名有不同含意。若是中央职官,那是最高官吏,有时称为“宰相”;若是地方职官,“宰”,只不过是指县令而已。《促织》中的“宰严限追比”的“宰”就只是县令而已。“追比”是“催逼”的意思吗?第4段写成名捕捉蟋蟀非常生动形象,这里用了哪些动词?写举家庆贺,说“虽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