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2.能力目标: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3.情感目标:培养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学习雷切尔·卡森以非凡的个人勇气发出的保护环境的呐喊的精神。学习提示1.采用多种手法形象表现作者的观点。2.本文的语言特点。背景知识互动一、写作背景在世界环境运动史上,有许多绿色著作以其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体悟、对美丽荒野的细致描绘、对家园毁损和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对现代生活观念的历史性反思,感动过成千上万的读者,激励他们自觉投身于环境保护的事业中。其中许多著作,一出版就引起了公众的巨大震动,成为人人争读的畅销书,有些甚至被誉为“绿色圣经”。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雷切尔·卡森于1962年完成了《寂静的春天》一书。这本书首次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界为追逐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对美国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杀虫剂而造成生物及人体受害的情况进行了抨击,使人们认识到农药污染的严重性。30多年过去了,雷切尔·卡森“明天的寓言”已不幸成为了今天的现实:以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粮食短缺、人口爆炸、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技术危机等为表现形式的生态危机,这一切都在不断加剧,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陷入了严峻的困境之中。人类在合理性地维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陷入了理性和意志的无限扩张所铸就的“铁笼”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矛盾和冲突已经达到一个令人深以为忧的危险之界。二、作家作品本文选自《美国读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戴安娜·拉维奇编,林本椿等译,有改动。雷切尔·卡森(1907~1964),又译蕾切尔·卡逊。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1962年出版《寂静的春天》,在美国引发了环境保护运动,本文节选自该书第2章和第17章。三、重点字词1.字音啮(niè)逾(yú)得(děi)步履(lǚ)2.字形“急躁”的“躁”不要误写为“燥”。3.词义逆转:向不利的方面转化,或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滞流:停留不动。屈指可数:弯着手指计算数目,形容数目很少。一丝不苟:形容做事十分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知识积累解题本文以《寂静的春天》为题,暗示了环境污染的危害形成了这样一种寂静的春天:“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园后鸟儿寻食的地方冷落了。在一些地方仅能见到的几只鸟儿也气息奄奄,它们战抖得厉害,飞不起来了。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这儿的清晨曾经荡漾着乌鸦、雀鸟、鸽子的合唱以及其他鸟鸣的音浪;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森林和沼地”。以此为题,暗示了环境污染的后果,以此为题,引人深思。知识积累识记雷切尔·卡森,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1962年出版《寂静的春天》,在美国引发了环境保护运动。知识积累巩固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辨字、注音、组词为多音字注音组词习题研讨一、“寂静的春天”是指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滥用化学药品,造成污染。化学药品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能够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踊跃于水中,所有的一切都成了寂静。以此为题意在向世人发出警告:正确审视化学药品的危害,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再次到来,正视这个现实,来改变这个现实吧。寂静春天的景象: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没有了青蛙的鸣叫,没有了螳螂的爬行,水儿变浑浊,小草变凄黄,大树发蔫,天空发灰,地球变暖……二、1.这句话形象地表现出了化学药品的危害极大,隐蔽性极强,容易被人忽视,意在唤起人们的注意,表达了作者迫切的心情。2.引用阿尔伯特·施威策的话,运用比喻修辞手法(魔鬼),进一步指出了这种化学药品让人们或者动植物不知不觉地受到危害,增强了说服力。3.“杀虫剂”和“杀生剂”一字之差,但表达的感情却有极大的差别。“杀虫剂”指这些化学药品的功用是“杀虫”;而“杀生剂”的“杀生”则表现了这些化学药品的危害,作者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4.“打击整个地球”不是危言耸听,滥用化学药品的人们是该清醒的时候了。三、本文为了说明人们采用种种手段污染了环境,制造出来的化学药品适用于人类对自然的战争,较多地采用了对比手法。例如课文第4、5自然段,“人类急躁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