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年级组别审阅(备课组长)审阅(学科校长)主备人使用人授课时间课题专题一《发现》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学会鉴赏现代诗,充分感受作品的情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进一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学习体会本诗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过程与方法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教学重点学习体会本诗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教学方法“三学一教”四步教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过程及方法环节一明标自学过程设计二次备课一、导入多媒体投示《七子之歌》全诗:七子之歌——澳门闻一多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虏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之际,唱遍中华大地的这首《七子之歌》,其歌词就是出自《最后一次的讲演》的作者闻一多先生之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另外一首诗《发现》。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他是一名杰出的爱国诗人、文史学者、民主战士。曾留学美国。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倡导“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等。1946年7月15日,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被国民党用卑劣手段刺杀于昆明。2、写作背景1922年,闻一多从清华大学考取公费赴美留学。按照清华学校当时的规定,学生公费赴美留学,可以学习4~5年,有的同学想方设法延长留美期限,而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闻一多不满美国的种族歧视,刚到三年不等文凭到手,就断然决定提前回国。1925年6月1日,回国的轮船驶进了上海吴淞口,祖国江南的初夏景色,一片苍翠,闻一多手扶栏杆,心情万分激动。他突然脱下上身的西装扔到江里,他要让祖国的滔滔江水洗尽留美生活中所受的洋气,他卷起衬衫袖口,昂首高呼:祖国,我回来了!然而诗人回国之后,见到的祖国和他渴望的祖国并不完全一样,一九二五年前后,中国正面临军阀混战的局面。“五卅”惨案的斑斑血迹,噩梦一样的现实,使诗人心里无比痛苦,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撑的精神支柱仿佛倾折了。正是在这种激情的感染下,闻一多写出了这首令人振聋发聩的诗——《发现》。三、目标展示1、进一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学习体会本诗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2、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3、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四、自学指导一:朗读指导1、下面我们来品读一下这首诗,想一想诗人“发现”了什么。2、你认为《发现》这首诗应该怎样读呢?明确:1、诗人发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发现“你(祖国)在我心里”。(第二个“发现”是主观的、深层的,学生不一定能立刻想到,暂时找不到也不要紧,可留在最后解决。)2、(1——2)句中“血”“泪”有痛苦之感,应该缓慢深沉。(3——4)句中“风”“火”表达了诗人的激动与热情,要读得有喜悦之情。(5——8)句中要读得慢一些来显示心中的绝望之情。(9——10)句要读出急切之情。(11——12)句要读出惊讶、顿悟的深情。五、自学指导二l.诗人带着满腔的热情急切地投入祖国的怀抱,他面对的却是一个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的祖国,噩梦一样的现实。诗人有没有用具体的细节正面描述他踏上国土所见到的黑暗现实?文中那些语言或字眼体现了祖国当时的黑暗现实?明确:噩梦、恐怖、悬崖。2.面对“噩梦”,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沉痛的感情的?明确:用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以及沉痛失望的心情。把与祖国的会面比作是一场“噩梦”,噩梦是可怕的,而挂在“悬崖”上的“噩梦”,则使人感到绝望和恐怖。接着他问“哪里是你?”然后确认“那不是你”。期望愈高,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