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第三课时第三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准确理解《赞美》中的指代词及其指代对象,理解、体味诗歌独特结构的意味。二、学生诵读《赞美》并理解诗意。1.全班齐读2.教师范读三、就练习题作点拨分析。(分析思路及参考意见见人教社编《教师教学用书》)补充:穆旦原先在清华园的时候,写雪莱式的抒情诗,但是已常用“野兽”、“旋转的白骨”、“紫色的血”之类的形象,基调是苦涩的。等到抗战爆发,他的情绪高扬了,但由于他在流亡途中看到内地农民受苦的样子,又是常有忧郁的反思的: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也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这是对战争的直接感应,然而没有叫喊,只有一种静静的叙述,着眼的是落在农民头上的忧患,到未了才随着“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断言而变得高昂。这句话也是诗中几次重现的迭句,显示了穆旦对诗的形式的关注:即便在惠特曼式的滔滔长句中他也是要保持完整的结构的。穆旦诗歌语言是他情思深化的化身。他忧患、多情、痛苦、迷惑,感情的繁复和热烈形成诗的语言的扭结,部分诗几乎是喊出来的,他的诗扭曲、多节,内涵突破文字,满载以至超载。他智力的意志又使得诗篇得到艺术的和谐。在穆旦最好的诗句中,总有一种情理的交合,一种在概念间抒情的完美,二种庄严、热烈得冷漠的赤诚,一种苦味、永恒和亲切的混合,一种空前深刻的生活感……这些都使他的诗与别人的诗判然有别。附1:《赞美》板书设计1.我坚忍地承受灾难2.忧患着农民的忧患我深情地拥抱人民感应着战争的冷酷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3.为民族和人民的灾4.历史在无声地推进难而哀哭,博爱是诗山河,人民在等待一人的本能个民族已经站起来附2:参考资料1.上海辞书出版社《新诗鉴赏辞典》2.余世存《穆旦现象的意义》3.王佐良《一个中国诗人》,选自《中楼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3中国当代诗三首【背景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是诗歌创作史上比较繁荣的时期,除“归来”诗人群重放光彩外,“朦胧诗”也成为一股潮流,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它的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80年代中期以后,“新生代诗人”的创作兴盛,汇成了一股朦胧诗后的新诗潮,试图重建一种诗歌精神,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是其重要特征。二、郑愁予传奇(杨牧)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自从现代了以后,中国也很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但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是绝对地现代的。有经验的人一定同意,愁予的诗最难英译,例如: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错误》)郑愁予的节奏是中国的,非英语节奏所能替代。长句如“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讲求的是单音节语字结合排比的“顿”的效果,并以音响的延伸暗示意义,季节漫长,等候亦乎漫长,莲花的开落日复一日,时间在流淌,无声的,悠远的。愁予深知形式“决定”内容的奥妙,这种技巧是新诗的专利,古典格律诗无之,除非狂放如李白,或可偶尔为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们一口气读完,也颇能体会到黄河之水的源远流长。可惜新诗人多不甚了了,忽略了他们专利的技巧,刻意在“图画诗”“投射诗”里捡拾西洋人的牙慧,这是非常可怪的现象。五十年来,能在这方面积极尝试的前辈诗人中以徐志摩为最特出,《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的肃穆圆满,绝大部分是以段落的拉长变化表现出来的,徐志摩六次复沓“有如在……”的结构,把读者带人他创造的六种世界里,接着高声呼道:我听着了天宁寺的礼忏声!平凡的口语道白化为最动人心弦的诗句。徐志摩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怀疑的。愁予的“中国”文字美惟有在原文中看得出来。语言组织的差异,使英文翻译万分困难。《错误》诗中首二行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