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冬天的树林》【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层次,弄懂本文所要表达的主要感情。2、理解作者别样的自然观,理解作者对自然的审美态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3、体会本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感悟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白描。【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于坚,生于昆明,曾漫游云南高原及中国各地。于坚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曾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诗人奖,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含深意,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的哲学认知。有诗作《诗六十首》,散文集《丽江后面》、《云南这边》、《老昆明》等。于坚是以诗名世的,他说:“我是一个用眼睛来观察事物的诗人,我不喜欢在想象中虚构世界。读者以为诗歌总是想当然的,忽然出现了我这种诗人,不做梦了,而是睁着眼睛四下看了,他们受不了。”其实,于坚的散文,也是“睁着眼睛四下看”的产物。当然他不仅仅“看”,“看”的同时也在“想”,正是认真的“看”和平实而又深邃的“想”构成了于坚散文独特的审美魅力。于坚一直生活在云南。他说,云南是边远地区,但并不意味着写作也是边远的。重要的不是你在哪个地方,而在于你是从哪个地方看见那种普遍的、超越时间的东西。你在具体的时间里表达了没有时间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作家。二、检查预习,找关键句,理清结构:1、简析文题文题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对象,中心词“树林”前面的“云南”是对地域的限制,“冬天”是对时间的限制。而且,“云南”和“冬天”互为限定,这就告诉我们作者要写的是特定时空中的“树林”。文题很有吸引力,生活在北方的人,没有去过云南的人,一定会迫切地想知道“云南冬天的树林”是什么样的,也许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心里描绘出一幅图景。2、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3段):什么是云南的冬天。(云南的冬天有别于北方的冬天——独特性)1段:写树色。2段:写心境、意象。3段:过渡并领起下文。第二部分(4-7段):细腻地描写了一片树叶的“死去”的全过程,并强调要回到事物的本身。4段:写树叶非集体性死亡,生死连绵共存。5段:写叶的落下是辉煌的,叶生叶落只是一种方式的转换。6段:感叹叶落的美丽细节被抽象为空洞的“落叶”。7段:庄重地记录树叶落下的时间、地点。第三部分(8-14段):写真正地走近自然,对大自然专注地凝视倾听。8段:在云南冬天的树林里,惟一的愿望就是躺下。9段:概括地写躺在树林里的视、嗅、听、感。(林中丰富的形、色、光、音)10段:观察树林中的蜘蛛。11段:观察树林中的鸟。12段:观察树林中的蚂蚁。13段:观察树林中的光,体验黑暗中的神秘。14段:自然客观地、自由地“在”着,无需言说。三、文本研习(一)第一部分1、第1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云南的冬天”和“冬天的云南”并体现其特点的?作者没有泛泛而谈“云南的冬天”或“冬天的云南”的特点,而是紧紧扣住树的颜色(也注意其范围)来写:“云南的树一片苍绿”,“绿色有深有浅,有轻有重”;群山“一片葱茏”,“偶尔的有些红叶、黄叶从这里那里冒出来”;“这无边无际的绿色”直到三月“也不落去”。2、第2段仍是写云南冬天的特点,角度与第一段相同吗?为什么?不同。第1段主要是从“树色”“叶色”写,第2段主要从“心境”“意象”写,由此突出云南的冬天与北方的冬天的不同。云南冬天的树是“一片苍绿”、“一片葱茏”的,即便“偶尔的有些红叶、黄叶”,也是暖和的,是无需“棉袄、围巾这些北方的抢手货”的。3、第3段“然而,树叶同样会在云南死去”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内容上是对前文的转折,说出了温暖和葱郁背后的另一种事实(云南的冬天并非就是一片生命繁盛的景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永恒),这句冷静的表达,让人为之震悚,它超出了通常的阅读期待;结构上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二)第二部分1、第4段中,作者写云南树叶的死亡,强调的是什么?它和北方树叶的死亡有什么不同?强调的是它不是集体性的,也不是在某一个季节(冬天)同时被迫一齐死去,而是可以在任何季节、任何年代、任何钟点内进行着的个体自觉自愿的选择。(“因此,死亡本身是一次选择”)在北方,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