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海洋资源(一)一、预习导航【预习题】通过预习思考下列问题:1、海洋生物资源有什么特点?主要有哪些种类?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的手段有什么变化?2、为什么大陆架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3、为什么温带海区渔业资源丰富?洋流与渔业资源分布有什么关系?4、世界主要渔场有哪些?分布在哪里?它们的形成原因分别是什么?5、为什么世界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温带地区?中国和日本的渔业生产有什么不同特点?6、阅读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了解其主要内容。7、海洋矿产资源的种类和分布有何特点?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在。8、海水运动能源的特点是什么?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和。9、海底油气开发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海底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油气输送的方法分别是怎样的?【资料卡片】新能源可燃冰“冰”怎么会“可燃”?即使是二氧化碳在超低温状态下形成的“干冰”也不可燃。但确有“可燃冰”存在,它是甲烷类天然气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与压力下形成的一种类似冰的透明结晶。它透明无色,外形似冰,点火可燃烧,常温下分解出天然气,又有“气冰”、“固体瓦斯”之称。与石油、天然气相比,“可燃冰”的优点更为突出。一立方米的“可燃冰”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甲烷分子只有一个碳原子,其燃烧时二氧化碳的排放少,且没有硫化物生成。因此,天然可燃冰是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科学家预测,地球海底天然可燃冰的蕴藏量约为5×1018立方米,相当目前世界年能源消费量的200倍。“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与水分子(CH4·H2O)。它的形成与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相仿,而且密切相关。可燃冰又称甲烷水化物,多数蕴藏在地球高纬度的永久冻土带或深海海底100~300米的地下。可燃冰是甲烷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吸入水分子而形成的结晶体。其形成的条件是:一要有数千年前动植物尸骸释放的甲烷气;二要有丰富的水;三要具备低温高压环境。埋于海底地层深处的大量有机质在缺氧环境中,厌气性细菌把有机质分解,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气)。其中许多天然气又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温与压力下又形成“可燃冰”。这是因为天然气有个特殊性能,它和水可以在温度2~5摄氏度内结晶,这个结晶就是“可燃冰”。有天然气的地方不一定都有“可燃冰”,因为形成“可燃冰”除了压力主要还在于低温,所以一般在冰土带的地方较多。长期以来,有人认为我国的海域纬度较低,不可能存在“可燃冰”;而实际上我国东海、南海都具备生成条件。从目前勘测的初步结果看,仅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储量就已达到我国陆上石油总量的一半左右,南海和东海是我国“可燃冰”蕴藏量比较丰富的地区。目前多家研究机构在对我国“可燃冰”进行储量勘测、开采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到2008年前后,国内的“可燃冰”总储量有望被勘测清楚,预计在2015年试开采这些“可燃冰”。天然可燃冰呈固态,不会像石油开采那样自喷流出。如果把它从海底一块块搬出,在从海底到海面的运送过程中甲烷就会挥发殆尽,同时还会给大气造成巨大危害。为了获取这种清洁能源,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天然可燃冰的开采方法。海洋中的能源与生物海洋中的动力能源潜力非常大,据估计,世界海洋能源的理论蕴藏量为1500多亿千瓦,其中开发利用的为73.8亿千瓦。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以长江三峡电站为例,到2009年,全部三峡26台70万千瓦发电机组发电,仅海洋中能源这一项就相当于400多个三峡电站的电量!而且海洋中能源具有安全、无污染和永用心爱心专心久利用的优点。因此,开发海洋能源具有良好的前景。海洋每年繁殖再生各种生物约400亿吨,其中鱼类年生产量为6亿吨,举例来说,一千克鱼类相当于两千克米或面。如果人类将海洋中的6亿吨鱼全部捕获,可相当于收获1200亿千克的米或面。如果按每人每年消耗500千克粮食计算,仅鱼类蛋白质的转换就可供24000亿人的需求。因此,人类开发海洋,确实大有可为。二、课堂释疑【本节重点、难点】。1、海洋渔场的分布与成因。2、海洋油气开发的生产过程。【要点预览】1、海洋生物资源有什么特点?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有什么发展变化?海洋生物资源特点是:种类多,数量大。主要有鱼、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