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教学目标: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2、进行文本研习,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重难点: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虚实结合的写法。2、筛选信息,把握主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前方是一个诗意的名词,它有梦幻般的色彩召唤我们,它有绚丽多姿的世界等候我们;它引领我们离开家园,奋然前行,它鼓舞我们实践人生,寻找精神的家园。这节课我们一起研讨曹文轩先生以《前方》为题而写的摄影散文,探讨我们所有人都要面对的人生。二、作者介绍(看资料《柳易评曹文轩:当雨水被赋予了意义》)三、课文研讨探讨1:为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参考:(1)文化积淀。潜意识中的迁徙欲望。(迁徙的习性)(第3、4段)(2)前方的召唤。(“前方”在文中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是理想的召唤。)(第7段)(3)丰富多彩的世界的吸引(第5段)(看资料《人类的不满足》)(4)被迫的无奈(第6段)探讨2:当人由于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驱使出门远行的时候,作者却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如何来理解?参考:远行时的“惶惑”与“茫然”,“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探讨3:如何理解作者所提出的“人的悲剧性实质”。参考:作者显然是把“走向前方”、“到处流浪”与“家”对立起来,所以远行了就“无法还家”“即便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探讨4:看《今生今世的证据》,思考:我们有可能挣脱作者所说的不可避免的悲剧吗?参考:有可能。只要我们找到今生今世的证据。不可能。因为我们找不到真正的家。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三、拓展1、讨论:人生是一场苦旅我们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奋斗,寻找着自己的理想与人生价值,寻找更新更多的价值生命就成了生命活动的目标,也就成了人在一生中永不停息的活动。生命的过程就是一次次地历险,人生的至美风光就在险峻的巅峰;对于生命终级目标的苦苦思索与追求,注定了我们永远在路上。2、讨论:如何面对这趟不可避免的苦旅?参考:找一个心灵的栖息之处(家)。“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第9段)我们若有心灵的栖息之处,无论远行到何处,仍然有家的感觉。这个心灵的栖息之处可以是信仰,可以是爱….,是任何让我们永远觉得生活有意义的东西。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