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小石潭记》评课稿《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名篇,陶燕琴老师的教学设计旨在透过文本抓住人物的灵魂,以文解人同时又以人解文,老师对文本独特而深刻的挖掘让文章有了厚度,让课堂有了厚度。然而面对这样的经典名篇的是初中八年级学生,他们从七年级始接触文言文,他们能品读到怎样的深度和高度呢?陶老师在如何架设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思维桥梁、如何使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以及丝丝入扣的文本细读中领悟到作者孤寂的内心的教学设计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范例。前三段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根据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再用优美的语句描述小石潭的景物,老师的例句的出现和方法的指导很见效:“小石潭的水是活的,叮叮咚咚地演奏着自然美的心跳,一如君子身佩玉环的轻响,在澄澈的心灵和水墨的山水之间久久回荡……”第一句概括特征,第二句抓住文中表现这个特征的关键语句想象描绘,第三句表达自我的情感,或者景物与心灵的结合—–这样,学生在愉悦轻松地完成疏通文字任务的同时也用心地品赏了小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石潭景物的美和作者文字的美,而且这也是一次高效的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理游踪是《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中常见的教学环节。但本课最巧妙的是,老师抓住了一个“望”字,这个“望”的环节确实了得,作者情感的转折、文章风格的转折、课堂分析的转折就从这一“望”开始,学生从这个环节开始细细品析人物内心。留在柳宗元的内心到底有哪些东西呢?文本第四段的教学很独特,通过柳宗元、欧阳修、李白等文人与山水的距离态度进行对比,学生发现了柳宗元离山水而去;《江雪》的出现恰到好处,藏头诗的解读“千万孤独”将课堂推向高潮——当老师抛出最后一个问题“他们读懂了吗”,很自然地引出文章最后一段。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文本作者的理解逐渐到了一个高的境界。文本细读,品味入境,体验感悟,比较探究。其中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教学情境的营造贯穿始终:课前动画《山水情》,清新的风格让心宁静下来;欣赏山水画面谈感受,为学生走进柳宗元的山水作了很好的铺垫;配乐美读,典雅的古乐让人沉醉;视频欣赏,一首《江雪》凄清优美,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一曲《渔翁》苍凉浑厚,荡气回肠——整堂课充分运用了音、画效果,与文本融为一体,将孤独寂寥的氛围推到极致。而学生就在这样的氛围中,一步步地走进了文本、走近柳宗元。品读这份教案,我们还欣赏到老师对课堂节奏的艺术化追求:序曲、开端、进展、高潮、结局、尾声。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学习心理必定是优美而愉悦的,他们思维的过程必定是张弛有度,高效而优质的。当然不得不指出的是:尾声部分出现的柳宗元的《渔翁》一诗对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这或许可以看作是老师过度追求艺术化的效果所添的蛇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