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银行业防范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成效和建议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设立的融资平台公司,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筹集资金,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规模增长过快、运作不够规范等问题。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监管政策的收紧,潜在信用风险、合规风险可能将加快暴露。因此,进一步提升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识别及把控能力,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已成为各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当务之急。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分析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规模庞大;国家相关部门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控措施陆续出台;各商业银行迫于监管要求,平台贷款续投放越来越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筹资现金流前景不容乐观;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使得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土地出让金在缩水;平台项目贷款正逐步进入还款期,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暗含的风险正逐渐显现。1、借款主体风险。主要表现在一些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主体的设立、运作不规范,有些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拿不出更多的资金作公司的注册资金和项目资本金,或是用一笔资金来回转,当作几个公司的注册资金、几个项目的资本金;有些地1方政府挪用贷款,将通过融资平台的关联公司获取的银行贷款挪来充作资本金;也有些地方政府给融资平台注入没有财务收益的实物资产充当资本金,甚至有的把政府部门的办公楼、城市公共设施等都注入到了这些公司来充当资本金,扩大公司的资产,有些连资产转移和产权过户手续也不办理,只是名义上的划转,尽管缺乏法律依据,但这些资产却实实在在地列入了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公司设立的门槛、条件很低,其运行也缺乏有效的约束,从而使得一些地方的政府融资平台从开始的一两个,随后就越建越多,十几个甚至更多的融资平台相继设立。同时,融资平台的层级也逐步向下移动,起初是省级政府设立融资平台,随后,地(市)级、县(市)级都设立了自己的融资平台,甚至乡镇村也设立了融资平台受政府财力的限制,政府融资平台的层级越低,其潜在风险越大。2、政府偿债能力风险。由于融资平台主要的作用是为政府融资,公司缺少突出的主营业务和充足的固定资产,通常以政府划拨的土地股权作为资产,在融资中更多地依靠政府的财政进行担保,这就造成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高负债率,据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介绍,2009年末,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总余额高达7.38万亿元,约相当于2009年GDP的23%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建设的项目,大多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无法用项目本身产生的效益来归还银行贷款,而要用当2地政府未来的本级财政收入来归还。巨大的还款压力对一些相对财力较弱的地方政府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有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占本级债务的比重已经高达70%—90%;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到期不能归还贷款本息的问题,形成了银行贷款的逾期欠息;还有些地方就靠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勉强支付银行贷款利息,再通过延长贷款期限,延长还贷宽限期来缓解还贷压力,从而导致银行贷款期限越来越长,有的甚至超过了30年,并且,这种超出地方财力进行城市建设的做法,仍“方兴未艾”此外,因平台客户有很深的政府背景关系,银行处于弱势地位,处置平台客户不良贷款的阻力和难度均很大,银行起诉收贷大多是赢了官司赢不了钱还有,平台贷款基本均为固定资产贷款,未来一、二年将逐步进入还款高峰期,而目前国务院已发出通知,明确要求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其举债行为将受到严格的监控制约,在经营现金流严重不足、投资现金流出潜在需求仍然旺盛的情况下,举债能力、举债可能性急剧下降,筹资现金流量必定为负数,过去“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显然不灵验了,加上我国地方财政预算实施的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政策,且许多支出是刚性的,商业银行平台贷款偿本付息风险凸现。3、信息不对称风险。由于银行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用评价完全取决于本级政府的财力,而不取决于公司本身的还款能力,因此银行更需要了解掌握政府财政收支、财政偿还能3力的情况,而实际上,银行往往只能凭借一些不完整的资料来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