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一、导入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二、作者介绍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南京求学时改名为周树人。1918年4月他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2、作品介绍:⑴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其中曾收入中学课本里的作品有:《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故乡》《阿Q正传》《社戏》《祝福》。⑵杂文集鲁迅杂文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共14本。A、前期杂文(“五四”——1926年夏)《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B、后期杂文(1926年夏——1936年10月)《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鲁迅杂文集记忆口诀:热风盖坟,且介亭边谈自由,南腔北调闲心而已。⑶散文集《朝花夕拾》(如《滕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⑷散文诗集《野草》(如《秋夜》)3、评价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中国无产阶级文化的先驱者。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三、鲁迅的遗嘱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张罢。当时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1.不是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一文钱。2.赶快收敛、埋掉、拉倒.3.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4.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5.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6.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7.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此外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1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四、背景介绍3月18日,北京各界人士5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反对《辛丑条约》的八国通牒,会后向执政府请愿,请愿队伍进入执政府门前广场时,段祺瑞命令卫队开枪,当场打死47人,打伤200余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一八”惨案。鲁迅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女生刘和珍、杨德群等在这场运动中牺牲。五、血泪控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朱自清、闻一多、梁启超、刘半农、蒋梦麟、傅斯年、邵飘萍等纷纷著文控诉暴行。鲁迅连续写下一系列文章:《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记念刘和珍君》《空谈》《如此“讨赤”》《无花的蔷薇之三》六、分析人物1、刘和珍其事其人毅然订《莽原》桀然抗校长坦然对偏安黯然虑母校欣然去请愿2、遇难经过第4部分作者以什么顺序怎样展开思路的?听到噩耗——居然震惊颇为怀疑——怀疑愤慨尸骸为证——虐杀悲痛听到污蔑——暴徒愤懑悲愤号召——爆发怒吼3、写作背景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走狗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诬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4、作者眼中的刘和珍“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的尸骸为证。”为了突出敌人的凶残,爆发出作者对反动派的抨击和揭露。流露了一种他脑海中永存刘和珍始终微笑的面容,不相信不愿意她死、却真的死掉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