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教学目标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2、进行文本研习,培养独立阅读、思考能力,表达自己的感受。二、教学重点握文句的深刻含义。2、虚实结合的写法。三、教学难点把握文句的深刻含义。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步骤1、导入由余光中的《乡愁》导入。乡愁(余光中)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2、文体解读。这篇文章是一种新兴的文体,称之为“摄影散文”。所谓“摄影散文”,顾名思义,一摄影二散文。它兼有摄影和散文两大优势。我们知道,摄影最大的优势就是视觉上的直观性,具有冲击力,而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可以自由地展开联想。所以摄影散文就把两者的长处有机地结合起来,两者融为一体。《前方》就是这样一篇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摄影散文”。3、整体感知,清文章思路摄影散文一般由摄影照片切入,然后由这个画面展开联想,最后再回到照片上来。《前方》是否也采用了这个思路,我们一起看。请大家小声朗读课文,并思考本文思路。明确:文章第一段由这幅画面切入;第二段开始展开联想,写他的感想、感触;最后一段,文章又回到了这幅照片上来。(根据提示让学生画出结构图)4、文本研读在联想的这一部分中,曹文轩由这幅画面想到了什么内容?也就是说提出了哪几个核心的观点?找好后,小组商量讨论一下,回头派代表回答(自由发言)明确:曹文轩由这幅画面想到了的内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探讨几问题:(根据学情自由掌握)(1)、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为什么说这句是核心观点?明确:因为这句有很强的统摄性。它统摄了下面若干个段落,比如离家走向前方人类古老的习性,外面世界广大而且精彩,家对自己身心的压抑,还有前方对人的召唤。所以这是核心观点。(2)、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①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作者在原文中有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明确:“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永远在路上流浪,永远处于一种寻觅的过程中,所以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②“在路上”是什么意思?“流浪”是什么意思?明确:都并非实指,而是说人处在离家与归家中间的求索、漂泊的状态。③“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中“实质上”能不能去掉?为什么?明确:文中说在路上也并非都是苦旅,有人坐的是豪华的游艇,有人坐的是舒适的汽车或飞机,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上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所以“实质上”不能去掉(3)、人的悲剧性实质①“人的悲剧性实质”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用原话回答。明确: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的或已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②再读课文,体会文中的“家”到底有几层意思。既实指那个实实在在的遮风避雨的家,又虚指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与归宿。这三句中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家”的意思,是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跳跃。(4)、学的几篇课文都是思念家乡的,而曹文轩在这篇文章中强调的却是“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那么离家和归家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明确:家是我们人生的出发点,而前方又时时刻刻召唤着着我们,我们总是围绕着家进进出出。为了追求理想,我们离家;为了寻觅精神家园,我们又归家。在“离家”与“归家”的进出中,我们有了精神追求,寻觅着精神家园。5、流讨论根据前面的提示,请你选取文中你认为很富有哲理的句子,自我赏析,然后小组讨论。(根据学生的问题设置小组,教师只做适当点拨。)6、本文小结本文是从照片切入,然后展开联想,最后又回到照片。联想部分谈了三个内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文章虚实结合,从现实中的家、路出发,扣住心灵远游、寻找精神家园来写,表明人在寻找精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