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一点映山红文·王涛曹献宝江苏省最东北角上的赣榆县厉庄镇谢湖村,坐落在丘陵山区腹地,初夏时节,这方土地像坠入了淡红色的云彩之中,陷得越深,那红色也越发明艳动人起来。谢湖有机茶果观光基地的大樱桃在果农们的期盼中慢慢变红,渐渐成熟。再深远的山也阻隔不了这份鲜香,引得山外人循迹而来。周末,通往谢湖村的蜿蜒山路上,蜗行的车辆排到十数里之外,其中大多是赶来尝鲜的连云港市民。山坡上的樱桃园内,一顶大遮阳伞,一块大塑料布,一台小磅秤,十几个小竹篮,就是果农卖樱桃的摆设。随便走到哪顶伞下,好客的果农都会邀请你尝尝:红色的品种叫“红灯”、紫色的品种叫“大紫”、黄色的品种叫“黄玉”。这些朴实的农民轻轻捏起樱桃给你看,迎着阳光,像鉴赏一颗珠宝,他们说:“我们的樱桃和别处不一样,你看这个光泽,像打过蜡似的。”一张20块钱的进园票,可以走一路吃一路。园内人头攒动,看来网上抱怨“人比樱桃多”的帖子所言不虚。在樱桃园内,正指挥着八九个妇女采摘樱桃的樱桃种植户谢佃紫透露:今年的樱桃卖30元一公斤,昨天卖了120公斤,收入3600多元,再过几天,一天能卖500公斤左右。在另外一个果园,果农陈升益正在着急,一个连云港客户跟他订了400公斤樱桃,下午就来取货,得赶快找人摘,不然来不及了……新“愚公移山”此时,有一个人正站在对面山坡上的茶室门口,默默抽着烟,眺望这人声鼎沸的场面。他是谢湖村的党支部书记谢佃贤,正如县委组织部同志所评价的那样:“非常实干,但不善言辞。”若问谢佃贤是如何带领村民们开辟了这片丰美的果林,他总是一笑,并不多说,但这不妨碍谢湖村广为流传的他那“愚公移山”的传奇。1990年,谢佃贤接任村支书时的谢湖村,人均纯收入不到300元,集体欠外债40多万元。全村到处是低矮的破草房,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人心涣散。谢湖村唯一的资源是山,要治穷先治山!面对荒山谢佃贤暗下决心。当年秋天,他带领支部班子,用十几天时间,把全村的山、水、林、田、路盘算了一遍。早晨天不亮就进山,晚上八九点才赶回家,经常是一天跑几十里山路,一连十几个白天黑夜,走遍了谢湖村大大小小十几座山头。整山治水需要钱,谢佃贤就把多年的积蓄全部放在了村部的办公桌上,支部其他人也带头拿出了家中的积蓄,凑起了5000多元钱。资金难题解决了,可群众还是迟迟不动,眼睛都盯着党员干部。谢佃贤也不多说什么,头一个锁上家门,带上老婆孩子上了山,连铺盖、锅灶碗盆都带到了山上。接着,党支部班子其他人也先后和家人一起,扛着铁镐、钢钎,带着干粮上了山,吃住在山上,一干就是好几个昼夜。党员们坐不住了,70多岁的老党员、离休老干部谢佃超、徐京仁也拿起铁锹加入了治山的队伍。接下来的几天里,全村1000多名劳力全部上了山,投入到整山治水的大会战中。他们把1600多亩荒山秃岭全部深翻一遍,建蓄水池13座,修水渠3000米,建跌水坡1500个,修环山路30多公里。土地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种什么好呢?种粮食是难以致富的,而且当地农民们一直以来种的粮食、油料作物收成都很差,“是碱性土质的问题,种什么都不成”,谢佃贤说。这时候,周围有几个村庄种植山楂,收成不错,看来山楂适合这里的土质,谢湖村的农民们也纷纷开始大种山楂,结果当年山楂产量过剩,农民只能眼看着一年辛苦劳动的果实堆积烂掉。之后,党支部还尝试带领大家种苹果和冬枣,结果都以失败告终。1992年,国家倡导科技扶贫,实施星火计划,连云港市科委的专家来到谢湖村,经过细致勘察,认为这一带的土质非常适合种植美国大樱桃,建议引进。对于这个过于新鲜的提议,大多数党支部成员和农民都不以为然,但谢佃贤拍了板:就种大樱桃!他说当初就是认定一条:人无我有,一定能赚钱!樱桃好吃树难栽就这样,谢湖村开始引进美国大樱桃,全村统一栽种。然而几乎每户农民都留了一手,他们在樱桃树中间种花生,因为他们从不相信没有亲眼看到的“丰收”。村里专门买来上樱桃树的化肥分给农民,却被他们偷偷留下来,上在花生地里。但樱桃树仿佛与谢湖的山山水水有缘分,不但不见死掉,反而越来越枝繁叶茂。尽管如此,樱桃树竟然光开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