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坚持是对“业精于勤”最好的诠释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师、娄底车务段冷水江东站调车长杨卫华,1971年10月出生,1988年参加工作,在调车岗位连续29年零违章、零违纪、零事故,先后获得火车头奖章、全国铁路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铁路劳动模范等荣誉,2016年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人民铁道报7月13日)调车工作是铁路系统中较为复杂的的工种之一。除了规章多、线路多、列车多、安全项点多外,室外作业、夜间作业、恶劣天气作业等都是影响调车工作的难点。但是,就是再这样的岗位上,却成长出像杨卫华这样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调车长,笔者认为,除了铁路各项规章制度的保障外,与他个人29年如一日的勤奋不无关系。可以说,他29年来的坚持,是“业精于勤”的最好诠释。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基础,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确保安全更是重中之重。随着高铁的发展和货运量的提升,现如今铁路的安全管理标准较过去更是提升数倍。虽然科技的提升带来了诸多智能化管理设备,但人的因素永远是安全保障的最后防线,如何在“人防”上提高,杨卫华近三十年零违章、零违纪、零事故,给出的答案就是勤于学习、勤于实践、勤于思考。勤于学习,学的是规章制度。“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而规矩制定下来不去学习,那么规矩制定的再详细也毫无作用。杨卫华在工作之初就把学好学通学透规章制度作为个人的追求。孜孜不倦的学习,6万多字的笔记,让杨卫华对各项规章制度了然于胸,在执行任务时自然按章操作,避免了因不了解制度而造成安全隐患,也让他在监督指导时能“一锤定音”。勤于实践,做的是融会贯通。仅有理论不去实践,终究是纸上谈兵,学了理论又专注实践,则相得益彰,融会贯通。调车工作复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线与线、车与车都存在不同之处。做好这项工作,少不了在工作中仔细观察细节和总结经验。杨卫华对每条线路的长度、坡度、容车数等数据了如指掌,还通过徒步测量路线,感知参照物测速,形成了自己的“身体记忆”,这样,经验与规章就有了完美融合,成为“活规章”与“活地图”,工作起来自然让人放心。勤于思考,想的是常备不懈。在自己做好工作的前提下,杨卫华在工作之余将总结提炼出“杨卫华安全调车法”和“调车作业七字诀”,内容通俗易懂、简单易记,覆盖了调车作业的关键环节,被广泛推广运用。除了这些诀窍,他还建立了车站运转大班“杨卫华安全热线”微信交流群,加强与年轻职工的交流,带出了12名调车骨干,8人被聘为技师,所在班组11次被评为标准化班组的“黄埔军校”。我们常说勤能补拙,也常说态度决定一切,从杨卫华的实际看来确实如此。我也相信在铁路职工中,还有更多的杨卫华式的敬业标兵,长期奋战在国家的大动脉上,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去学习,也正是因为有了杨卫华这样勤勤恳恳的铁路职工,才会有我们放心通过铁路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