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亚胺纤维(P84)0引言聚酰亚胺(Polyimide,简称PI)纤维是以聚酰亚胺树脂或聚酰胺酸作为纺丝浆液纺丝制备而成,其分子链中含芳酰亚胺等基团,是一种常见的高性能聚合物。具有高强高模的特点,兼具耐高低温、耐辐射、阻燃等多重特性。P84纤维是由奥地利LenzingAG公司(目前为赢创工业)推出的产品,是最早实现商业化和最为常见的聚酰亚胺纤维产品。P84纤维属于联苯型聚酰亚胺纤维,由3,3',4,4'-二苯酮四酸二酐(BTDA)和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及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三元共聚物缩聚制成,结构式见图1。P84纤维可在260°C以下连续使用,瞬时温度可达280C,具有不规则的叶片状截面,比一般圆形截面增加了80%的表面积。P84纤维可织成无纺布应用到放射性、有机气体和高温液体的过滤网、隔火毯、防护服等方面,在航天航空、机电、化工、汽车等领域广泛应用由于生产技术和生产成本的原因,全球聚酰亚胺纤维一直发展比较缓慢,尚未有较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企业。另外一些基础芳香族聚酰胺纤维(如Kevlar)基本能够满足大部分领域对高性能纤维的使用要求,而对于耐热性、强度和模量更高的聚酰亚胺纤维,并非是急需材料,这也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图1P84纤维的分子结构1国内外聚酰亚胺纤维研究概况1.1国外概况20世纪6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最先开始PI纤维的相关研究,但限于当时整体聚酰亚胺发展技术水平与纤维制备方面的实际困难,杜邦公司并没有将聚酰亚胺纤维推向产业化。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报道了关于PI纤维的相关研究,生产规模较小,仅限于军工、航空航天中的轻质电缆护套等应用。20世纪80年代,奥地利的Lenzing公司(目前技术为德国赢创公司独有)采用PI溶液进行干法纺丝,实现了聚酰亚胺纤维商业化生产,产品名为P84,产能小,主要用于高温滤材领域,价格昂贵且对我国实行限量销售。2007年5月,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与FIT(FiberInnovationTechnology,Inc)达成合作协议,拟开发聚酰亚胺纤维,预计生产规模为年产2000t。2009年赢创公司扩大了P84纤维在奥地利公司的生产规模,于2010年7月11日宣布装置投产。1.2国内概况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最早由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率先采用干法纺丝工艺小批量生产PI纤维,其用途主要是电缆的防辐射包覆、耐辐射的降落伞绳和带等,不久由于市场和技术等原因停产。70年代中期,东华大学和四川大学也相继开展了PI纤维的研究,但均处于初级阶段。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是较早从事聚酰亚胺研究的单位之一,该所开发出一条独具我国特色的聚酰亚胺合成路线,取得了包括美国及欧洲专利在内的近30项专利,并获得了包括国家发明奖在内的多项奖励。2000年该所在吉林省科技厅及863项目的支持下,与吉林省纺织工业设计研究院共同承担了“PI纤维的研制”项目。经过近六年的努力,建成首条年产300多吨的PI短纤维生产线,这为我国在PI纤维研制方面取得了突破进展,并通过了由吉林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该PI纤维具有高模量、高强度、低吸水率、耐水解、耐辐射、耐高温和氧化稳定性,所得到的纤维强度和模量全面超过了Kevlar49纤维水平。2008年长春应化所随后与长春高琦合作,进一步加快开展了耐热聚酰亚胺纤维的研发工作,长春高琦采用的是由聚酰胺酸溶液经湿纺得到初生纤维,再经高温酰亚胺化为聚酰亚胺纤维,最后牵伸得到最终产品。目前已经开始接收客户订单并实施批量供货,同时公司开始向国外厂商提供样品,使产品能更快进入国际市场,打破垄断格局。制得的PI纤维综合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发出的耐热型PI纤维完全可以满足烟道气过滤的特殊需求,也达到了一些军用要求。国内唯一具备从原料合成到最终制品全路线生产能力与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公司产品包括:原料、二酐单体、树脂、纤维、工程塑料、泡沫、纸、薄膜等。目前高琦公司已成为我国聚酰亚胺纤维研究、生产和应用开发的重要基地。2011年江苏奥神集团抓抢战略机遇,联合东华大学自主开发PI纤维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获得了一种用于干法纺制聚酰亚胺异形纤维的喷丝板和一种用于聚酰亚胺纤维的环化装置两项授权专利,以及一种碳纳米管/聚酰亚胺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独占许可专利。奥神新材料有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