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调查与思考---张家港市民政局季晓君摘要:随着“银发浪潮”的到来,人口老龄化对养老家庭带来极大压力的同时也给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威胁。传统的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不足以应对该矛盾,社区养老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方式在我国部分城市已取得良好的效果和回应。推广社区养老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与构建和谐社区是分不开的。因此完善社区养老体系是当前急应解决的问题。进入21世纪,我国迎来了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时代,如何面对迅猛而来的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老龄福利事业的新途径、新办法,已势在必行。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增大和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日益弱化,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社会福利和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养老职能将更多地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社区为老服务的开展,由此产生的社区居家养老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据统计,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到总人口比例的10%以上,达到1.32亿,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老年型社会[1]。到2030年前后,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和老龄化人口社会,全国老年人口占全社会人口的比重将高达20%以上。养老涉及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方面,撇下任何一方面的养老方式都是不健全的;而且老年阶段与人之间的差别比人生任何阶段都明显,老年人的身体、受教育的程度、家庭社会环境千差万别,需要的社会养老标准也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养老模式上必然是一种混合性、互动性的而非单一固定的。尤其是城镇老年人的照料问题,精神问题超过经济供养问题的现实更凸显这一必然性。一、社区居家养老的概念与现实意义社区居家养老既不同于机构养老,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自然养老,它强调了社区照顾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社区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我国目前的家庭组合中,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已经相当普遍,“空巢”家庭增多,这给老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都带来诸多不便。对众多独生子女来说,将来对老人的赡养、照料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是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老年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滞后,机构照顾的费用也使一些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望而却步,即使有条件去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也因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不愿去机构养老,开展社区居家养老也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社区居家养老应该包括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健身娱乐、情感慰藉、生活援助等职能,而不是单一的养老,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和道义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我国要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决定了我国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由政府包办社会养老福利事业,这就需要开辟出一条养老职能社会化的道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强化社区居家养老功能,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同时也为维护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二、传统养老方式的缺陷与改革1、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在我国,家庭一直是养老的主要场所。但是,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养老功能开始减弱,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来自家庭结构、人口迁移、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变化的挑战。家庭所担负的为老年人提供传统的照顾和满足老年人需要的全面责任正在削弱,这就表明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着挑战。我国自20世纪7O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人口尤其是城市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家庭规模日益缩小,家庭结构正趋向核心化和小型化已成不争的事实。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庭养老的功能。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多,老年人对医疗护理、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然而子女数量的降低,家庭内照顾老人的人手大量减少,家庭养老的人力资源不足,老年人对养老的需求与家庭实际能够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