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治水必躬亲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和停顿,通过注解理解文章大意。2.学习本文通过事实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3.认识海瑞这一人物形象。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意思,诵读课文。2.了解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教学设想:本文是文言文,当以诵读为主,加强学生的文言语感,养成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因此在课堂上应重视文章的诵读和习惯的养成,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其次,文章短小精悍,脉络清晰,正反对比论证方法运用鲜明,因此,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了解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教学准备:安排学生课前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了解海瑞其人其事,运用投影仪作为教具。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西子湖畔,春水涣涣,烟波浩淼;长江三峡,夏水襄陵,疾胜驭风;永州石潭,秋水清冽,寒意袭人;古城济南,冬水融融,温暖多情。水,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留下了美丽的身影。然而,一旦她暴怒起来,带给我们的将是无尽的灾难。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水患频繁的国家而言,治水关乎国计民生。清代学者钱咏撰文指出:“治水必躬亲”。今天我们一道来学习这篇文章。二、出示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和停顿,通过注解理解文章大意。2.学习本文通过事实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3.认识海瑞这一人物形象。三、整体感知课文:自学指导(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1、朗读课文(自主学习与合作)自由读,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读,扫除文字障碍。2、同桌之间互读互听,指出并纠正错误。3、指名朗读并及时评价。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语调。自学检测一纠正重点字字音及重点句子的停顿。(1)给加点字注音潴()相度()()咨询()()胼胝()()好逸恶劳()()(2)用单斜线划分句子停顿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是以必得躬历山川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3)按原文补充填空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_________________。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_____________,势有曲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____________,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集体朗读。四、理解课文(培养学生养成“三看一查”的习惯)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认真阅读课文(看课文,看注释)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有疑问的字词查找工具书(查工具书)看课后的探究与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合作交流组织学生翻译课文,学生评议,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与归纳。师生相互质疑,加深理解。自学验收: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1泥于掌故()2盖地有高低()3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4冒雨冲风()5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6如好逸而恶劳()7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五、研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了解正反对比论证)自学指导(二)1.请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1)请在文中划出表示中心论点的语句。(2)若治水不躬亲将带来怎样的后果?为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3)文章以海瑞治水为例说明了什么道理?它是怎样证明观点的?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作适当补充。(完成板书)关于治水,文章第一段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又是如何来论证它的?文章开头一句,用两个“不可”,从反面强调治水不可固执一端;接着用“盖”领起下文,解释不可固执一端的原因,并用两个“非┅┅不┅┅”双重否定句式,强调治水必须观察、测量和广泛征求意见的重要性;然后用“是以”一句,得出结论,提出论点。课文第二段:这一段先正面讲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接着从反面说,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来说明不躬亲,不清廉带来的后果是治水不成。自学检测(二)1.第一段论述___________的原因。治水“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的原因:地有高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势有曲直,_________________,非咨询不穷其致。2.第二段以_________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_____而且要________。本段先从_____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___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