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雷电颂教材分析《雷电颂》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这篇课文选自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这部戏剧是郭沫若历史剧当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代表作。课文节选自第五幕的第二节,是屈原内心的独白,也是一片抒情意味浓厚的散文诗,非常值得吟诵。学情分析本文抒情意味浓厚,想象丰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完全靠课堂上的时间朗读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应让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剧作的时代背景。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味文章气势,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思想感情。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历届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教学重点1.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教学难点1.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教学方法:朗读法、研究探讨法教学资源:查阅的郭沫若、屈原的资料。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板书课题、作者)二、简介写作背景1、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写这部历史剧的?(见课本42页的资料二)2、这部历史剧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默读资料一,指名读第五幕的内容)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小黑板)伫立(zhù)睥睨(pìnì)咆哮(xiào)波澜(lán)污秽(huì)犀利(xī)劈开(pī)稽首(qǐ)驰骋(chěng)虐待(nüè)2.解释下列词语。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雷霆:雷暴;霹雳。鞭挞:鞭打。比喻抨击。四、朗读课文课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气势,并谈感受。(慷慨激昂、富有战斗性等)五、再读课文,理清思路教师提示: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可分为两个层次)学生讨论、交流。明确: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这是一首结构严谨的散文诗。全诗由风,及雷,及电;由诅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颂火迸射出光明,再到燃烧一切偶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使诗人的满腔怒火和对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现。六、探究活动提问:1、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说说风、雷、电等形象象征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文中屈原借助于讴歌伟大的自然威力,抒发了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和对这种伟大正义力量的赞美。①风、雷、电,这些自然界的现象,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战胜黑暗的力量,诗人又把自己的伟大战斗精神融入咆哮的风,轰隆隆的雷和闪耀的电之中。风雷电摧枯拉朽,“咆哮”、“爆炸”、“劈开”,这正是屈原在和黑暗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因此,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②“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③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④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分别指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和坚定的信念。⑤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是对社会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2、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雷电颂》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感情,增强语势。独自中屈原满怀激情地直接和风雷电对话,直接怒斥偶像神灵,这些拟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达出鲜明的爱憎感情。反复、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自更有气势。如,: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