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对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进行说课。分别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七个部分进行展示。一、教材分析《端午的鸭蛋》选自语文八年级上人教版(新疆专用)第三单元。本单元课文以民俗文化为主题,所涉及的文章生动丰富,趣味盎然。包括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萧乾的《吆喝》,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等。这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阅读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蕴和浓郁的民俗风情。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手拈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浓浓的深情于文章之中,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二、学情分析初中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处在青春期的初二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方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学生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犹太作家伊利维瑟接受诺贝尔和平奖致辞时说:“记忆的呼唤,和谨记勿忘的号召,来自我们历史的根源。”端午节、端午的鸭蛋,何尝不是我们历史的根源?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号召他们对这种传统文化的重视,就是我们传承文明的责任。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用“小叙事”、“小话语”道出了生活中美的真谛,正好能启发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发现美。三、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并可以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富有生活情趣的文字,品味作者朴素而有情味的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生活细节的情感。四、教学重、难点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1、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又因为要让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实属不易,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2、提倡珍惜传统文化,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生活细节的情感。五、教法、学法(一)教法为了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感悟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针对学生特点,我将用饱含深情的语言、音乐、问题等充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上的共鸣。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二)学法一位好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