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参考意见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一、教材对比分析1、总体概述本章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功和能的概念,得出功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功和能是力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动能定理与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金钥匙”,能量观点和守恒观点是认识自然界物质运动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它贯穿于整个物理学之中,在高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功和能转化的关系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在解决问题中,可不涉及整个过程的细节,只要弄清始、终状态及受力情况然后根据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避免了直接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所遇到的困难,简化了解决问题的步骤。2、对比分析(1)课标要求与原大纲要求的对比相关内容课标要求原大纲要求功理解B功率理解A重力势能理解B弹性势能探究A重力做力学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知道B动能理解A动能定理探究、理解、应用B机械能守恒定律体会、理解、应用B能量守恒定律了解、知道、应用B(2)课标教材与老教材的对比老教材中本章内容的先后次序为:功、功率、功和能、动能、动能定理、重力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新课标教材中本章内容的先后次序为:追求守恒量、功、功率、重力势能、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探究功与物体速用心爱心专心度变化的关系、动能和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老教材一开始就讲到了功的概念,讲完功和功率后,单列了一节“功和能”,指出功和能的相互转化关系,然后再定量地得到动能定理及重力势能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这样做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是一个好的思路,有利于学生结合具体问题逐步理解这一线索,把这一章的知识融会贯通。老教材的编排次序,强调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整体性,但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时的继承性和循序渐进的规律。新课标教材的编排次序更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更便于学生对科学发展进程的了解。让学生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同时也兼顾了知识体系的整体性。除了教材的编排次序发生了一些变化外,新教材增加的“追寻守恒量”一节意义也很重大,因为在物理学中,能量并不是由功定义的。能量的概念是在人类追寻“运动中的守恒是什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新教材把守恒思想的提出放到了具体的概念之前,即以追寻守恒量出发引入能量概念,并把这种物理思想渗透在能量学习的全过程。新教材增加了两节探索内容,科学探究在于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行为,变未知为己知。至于是否有实验,不是本质特征。例如关于弹性势能表达式的探究,就不含实验。新教材把能量守恒定律及能源从老教材的第二册热学部分提前到本章的第十节讲是对本章知识内容的总结和扩展,学生通过机械能的学习,也许会体会到“科学概念的作用在于它具有概括多种自然现象的能力”。这一节还谈到了能量转化和能量转移的方向性,这是新教材增加的内容,新教材联系社会实际对能源问题做了讨论,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自然要谈宏观过程的方向性。这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是有益的。本章的重要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与老教材相比采用了不具体给出实验步骤而给出思路,同时进行难点提示的写法。实验安排在学习了机械能守恒定律之后,使学生不仅在理论上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而且通过实际观测从感性上增加了认识,也深化了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在这一实验之前学生多次使用打点计时器,处理纸带的方法并不陌生,实验操作也比较容易,可以要求学生认真看书,完成实验。书上的练习与老教材相比总体保持稳定,题量上略有减少,但更显得贴近生用心爱心专心活、贴近实际。如新教材在本章习题中再次涉及到民航飞机紧急出口的气囊问题和神舟六号飞船问题以及三峡水库发电问题,特别是出现了一些要求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为决策者提出自己的节约能源的建议,这些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形成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并初步养成科学发展观的概念。3、课时建议第一单元第1节追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