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函数的概念和图象》说课稿本节课的内容来自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题目是《函数概念和图象》。以下,我将从六大方面展开论述:一、教材分析:在我们生活着的世界中,变化无处不在,变化中蕴藏着无穷的奥秘和规律等待我们去探索,比如时间、温度、自己的身高、体重等都在悄悄地变化,从数学的角度去研究这些变化,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世界和预测未来。函数正是用来刻画这些变化规律的模型。这就是函数研究的价值所在。正如,恩格斯所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尔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就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就进入了数学”;托马斯所说的:“函数概念是近代数学思想之花”。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现状来组织我们更为有效的教学设计,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学原则。本届学生使用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教材,该教材分别在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与八年级上册“第六章一次函数”中两次涉及函数内容,采用了螺旋递进的组织方式。教材中采用“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关系来描述函数,因此据我了解初中学生很难理解“y=1”这类常函数,而在高中,我们用集合的观点来刻画函数,就可以顺利地解决这个问题。二、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只重视知识目标的制定。我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根据新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习惯,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层面来展开阐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用心爱心专心1(1)理解函数的概念,更要理解函数的本质属性;(2)理解函数的三要素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3)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概括出数学概念的能力,也即数学建模的能力。3、情感目标:(1)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2)通过从实例中抽象出数学的问题,概括出数学概念,让学生体会到探究成功的乐趣;(3)让学生体会静与动的辨证关系三、重点难点从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对函数这部分内容的惧怕。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抽象的概念;第二:函数本质属性的理解,函数是用来研究一个变化过程的数学模型。四、教法学法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引下,本节课我将采取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即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行探索和研究的方法。但是,俗话说:“教无定法。”函数这个概念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经历了几个世纪的争论和人为的加工,所以要让学生用45分钟去自主发现,几乎是不可能的,我认为在这里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讲授法为主。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也就是说,你送他一条鱼,只能供他一顿饭,今后可能又没用心爱心专心2着落了,而教给他捕鱼的方法,他就有生存下去的可能。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外,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为他们今后独立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其实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体会怎样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实际问题、怎样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五、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了解了函数的概念,在高中我们将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来研究这个知识。2、创设情境在这里我使用课本第21页中的三个例题作为背景,它们分别是:人口统计问题、下落距离问题、气温变化问题。(投影问题)安排意图:①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抽象的“函数”概念。在这里我要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崭新的研究对象。我们以前研究的对象有哪些呢?静止和孤立的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点、线、面,……,而现在我们要研究的对象明显与它们不同,新对象的本质属性到底是什么呢?是变化过程,函数是用来研究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数学模型。而且还要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是从集合的角度、对应的语言来描述这个概念的。以人口统计问题为例(投影集合)②要让学生观察出每个变化过程都涉及到两个变量,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