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一.学情分析: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速度”,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是如何科学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如何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地引出速度的概念则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因此在本节教学中首先从比较运动快慢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是有实际意义的,并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讨论引出速度的概念。二.教材分析:在以往的教学中,先给出速度的定义,讲解其物理意义,再通过做题反复训练以达到掌握的目的。但在物理课本中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由浅入深,从易到难,获得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总结出速度的概念,这样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做起题来得心应手。这个探究相对来说比较难,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对于本课的教学可以采用对话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式教学及自学式相结合。这样效果会更好。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综合发展,新课程带给全体师生的巨大变化。三.教学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简单计算。难点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速度单位的换算及s-t图象的应用。五.实验器材:投影仪、图片、小车、小球等。六.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参与、活动七.教学策略:通过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的分析逐步建立速度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本节教学中速度的换算以及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等有关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思路及规则。八.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一.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物体运动快,哪些物体运动慢呢?【讨论】【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二.进入新课(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师〗1.百米赛跑中怎样比较谁跑得快?2.在为到达终点前怎样比较谁跑得快?【讨论】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知识举例说明,使学生体验到物体运动有快慢。学生讨论得出:谁先到达谁跑的快(路程相同,时间短的快)谁跑在前头谁跑的快(时间相同,路程长的快)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问题。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引起关注,并思考其中蕴涵的物理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和交流能力。初步感知概念(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讨论】学生讨论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s内运动的路程.【总结】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即1s、1h)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三)速度【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用符号表示为。【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由学生上黑板进行计算,教师对他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单位换算:1m/s=1×=3.6km/h练习:1.1km/h=______m/s。2.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哪个大()A.蜗牛:1.5毫米/秒B.炮弹:1000米/秒C.发射人造卫星的最起码速度:7.9千米/秒D.火车:360千米/时【例题】先让学生阅读,然后变换一些数值进行计算,变换已知条件进行计算,让学生再命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另外的学生计算。练习:3.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s,而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师〗前边我们初步地研究了机械运动之处作出及时指正,作出适当的评价。由学生上黑板进行计算,教师对他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之处作出及时指正,作出适当的评价。学生讨论得出: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