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学分析课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③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以生物膜的功能作为切入点进行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②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要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③正确认识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主要体现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膜的功能与膜的结构是相适应的,于是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节内容:探究膜的结构。而第二节内容又是解释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第四章的三节内容安排体现了膜的功能——结构——功能的内在联系,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本节主要包括了两大部分内容:一是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这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学生可以体验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渗透生物科学史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科学家在进行着探究活动,在自主探索中主动获取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科学推断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发展可以推动科学的进步。二是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2、高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本节课利用科学史实验资料,通过问题导学的方法将探究历程一步一步地推进,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理清研究思路,按照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达到一定深度,使学生对膜的结构顺利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学策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本课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侧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问题导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与此同时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适时适度的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1、探究式教学:经过精心设计的各位科学家实验的资料,再加上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科学家的实验进行分析,体验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渗透生物科学史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科学家,在进行着探究活动,在自主探索中主动获取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科学推断和知识迁移的能力。2、发现式学习模式:在探究历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科学家,在进行着探究活动,像科学家的发现一样来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3、问题导学法:通过问题将探究历程一步一步地推进,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清研究思路,学习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4、任务驱动法:我在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如何构成膜的这一环节,我还为学生准备了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模型,能够加深学生对磷脂分子结构的认识,并且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摆出磷脂分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