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土壤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观察、识别与土壤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2.结合各地土壤标本,知道影响该地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区域认知】3.能够运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原理,说明土壤的发育过程。【综合思维】4.认识土壤对生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人地协调观】知识清单一观察土壤1.概念: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2.土壤观察内容: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1)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如黑土、红壤等。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2)土壤质地①土壤矿物质颗粒: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②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③分类:砂土、壤土、黏土。(3)土壤剖面构造①定义: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②土层: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③耕作土壤剖面: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易误辨析]是不是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高,肥力就越高?为什么?1提示不是。有机质含量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另外,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也是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知识清单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成土母质(1)定义: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2)影响: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2.生物(1)意义: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2)影响: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微生物作用→腐殖质→营养元素→植物吸收→生物残体。3.气候(1)影响: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2)不同气候对土壤的影响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②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3)意义: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4.地貌(1)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2)从山顶到低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物质沉积的分选性5.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壤分化越明显。6.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微思考]比较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原寒漠土、江南丘陵红壤三种土壤类型中,哪一类发育程度较好?并说明理由。2提示黄河三角洲的冲积土是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并在比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发育而成,发育程度最好。江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化学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较强,因而红壤发育程度较好,但在坡度较大的丘陵地区,因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因而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因而这里的寒漠土发育程度较差。知识清单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功能(1)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2)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3)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4)人类种植农作物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人类饲养动物,也主要以植物为饲料。2.养护(1)对于不适于种植农作物,或者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2)优良的土壤,要注重种养结合,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如采用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成土母质和土壤的区别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不具备肥力;土壤是在生物作用下形成的,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热带雨林地带和热带荒漠地区土壤层厚薄比较3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强,有机残体归还多,风化壳厚,土壤层较厚;但热带荒漠地区因为降水少,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较薄。黑土和红壤黑土是温带半湿润地区草原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具有深厚腐殖质层的黑色土壤。黑灰色腐殖质层厚30~100cm,是在寒冷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红壤的基本特征是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