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防灾减灾学习目标:1.识记主要的防灾减灾手段。(重点)2.掌握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重点)3.掌握灾害中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重点)一、防灾减灾手段1.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2.主要手段(1)灾害监测建立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对灾害进行动态监测。(2)灾害防御(3)灾害救援与救助(4)灾后恢复①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②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③帮助重建区增强防灾能力。二、自救与互救1.概念2.灾前准备(1)对可以较准确预测的灾害,对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2)对于突发的较难准确预测的灾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3.灾中救助(1)灾害发生:按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进行撤离(2)如不能逃脱或被掩埋,尽可能进行自我保护,进行自救或向他人求救。4.灾后自我保护:灾害过后,需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1)建立自然灾害监测系统能避免发生自然灾害。()(2)确定救灾物资储备基地是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3)泥石流多发区应储备的救生物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4)对灾民的救援形式主要是政府无偿救助。()(5)建设地质环境监测站,可有效防御的自然灾害是()A.台风B.洪涝C.干旱D.滑坡提示:(1)×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起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1策方案等作用。(2)×储备救灾物资是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3)×水灾多发区应储备的救生物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4)×对灾民的救援形式主要有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等。(5)D[地质环境监测站主要是针对地质灾害而建立的。]防灾减灾手段与防御通过“三北”四期工程建设,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持续扩大。全省有林地面积达2097.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6.14%,活立木总蓄积达到18.29亿立方米。土地沙化得到有效遏制。黑龙江省累计完成治沙造林193.5万亩,杜绝了“风剥地、撸籽粒”的现象。防护林体系不断完善,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区农田防护林面积达634.3万亩,农田庇护率达到75%以上。营造水保林面积达1185万亩,治理侵蚀沟2.3万条,治理水土流失地面积6946.5万亩,基本构建了乔灌草、带网片结合的防护林体系。问题1(综合思维)我国“三北”防护林主要防御的自然灾害是什么?提示:沙尘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2(地理实践力)“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属于哪一种防御措施?提示:工程措施。[归纳总结]1.防灾减灾的手段2.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与工程性防御措施(1)非工程性防御措施(2)工程性防御措施21.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据此完成(1)~(2)题。(1)自然灾害监测的主体包括()①世界级监测机构②国家级监测机构③地区级和基层社区机构④多种自然灾害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D.④(2)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监测对象的是()①气象灾害②地质灾害③水文灾害④生物灾害⑤气象雷达⑥基层社区A.①②③④B.⑤⑥C.①③D.①②③④⑤⑥(1)A(2)A[自然灾害的监测主体有世界级监测机构、各个国家级监测机构、地区级和基层社区级监测机构;监测对象是各种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监测的手段主要有卫星、雷达等。]2.读某区域自然灾害分布图,回答问题。依据图示信息,推断图例甲、乙分别表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甲、乙两类地区分别应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解析]图中甲区域多洪涝和湖泊,则地势较低平而为平原;乙区域有冰川必然地势高,同时多滑坡和泥石流而地势落差大,则必然为山地。可依据洪涝灾害和滑坡、泥石流的防御措施回答。[答案]甲为平原,乙为山地。甲地区:修建排水、蓄水、堤坝等水利工程,疏浚湖泊,加强灾害预警预报等。乙地区: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修建护坡工程,加强灾害预警预报等。自救与互救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校长叶志平,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师生,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3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学校所在的安县紧临着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学校外的房子百分之百受损,而学生和老师无...